泥塑,俗稱“彩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梅縣區客家泥塑據文獻記載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2019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據《乾隆嘉應州志》記載:“嘉應州(今梅州市梅縣區),古程鄉,北宋開寶四年改稱梅州,清雍正十一年嘉應始為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亦含程鄉本身,直隸廣東。”“《宋史》: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梅州孔子廟生芝。”“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知州劉煥增修學宮新十哲像,編續從祀諸賢,加建齊舍職事位。”在梅州市梅縣區城鄉中的各式客家傳統民居、宗祠、私塾、家廟、寺院等建筑中,保存著大量的灰塑彩繪、彩塑書卷、木雕屏風、檻墻壁畫等室內裝飾,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客家民間匠人留下的作品,不但彰顯著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更是千百年來客家民間藝術中的瑰寶。
在梅州市梅縣區有著一位民間工藝大師劉沅聲,他出生于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赤水村,自幼受到客家傳統文化的熏陶。村中的各式客家傳統民居,尤其是圍龍屋寬敞的廳堂天街,更是他幼時與孩童們經常玩耍捉迷藏的地方。面對偌大的圍龍屋,其富麗堂皇的梁架結構,雕梁畫棟的艷麗色彩,以及諸如木雕屏風、掛落垂花、灰塑彩繪、石雕嵌瓷、彩塑書卷、檻墻壁畫、戲劇人物造型、門神畫等等,所有這些藝術構件和富有客家民間藝術的裝飾,都深深地吸引著他好奇的目光,并自覺地用泥巴照著木雕人物、泥塑人物捏得像模像樣,為他后來成為客家泥塑大師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撒下了藝術的種子。
客家泥塑的創作與制作步驟如下:
一、構思、畫圖稿。他創作每一件作品都反復思考,繪制樣稿則往往數易其稿,力求主題鮮明,形象直觀,造型生動地反映客家人文歷史與客家風情。
二、選料練泥。對于泥塑而言,選料練泥、泥土質地、顏色則直接決定了作品的整體,是及其重要的一步。泥土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細心捶打、摔、揉。如此練泥的目的是為了去除黏土中的空氣和雜質,使黏土致密,濕度均勻,以利于成形,如果坯體中存在氣泡,那么在燒制的過程中,就會因空氣受熱膨脹,導致作品爆裂。選出來的泥必須要經過練制才可用于塑形,泥細分為粗、中、細三種,由于工序不同,泥的配發各異。客家泥塑的用泥大致分為三種,一是粗泥,用于塑造建筑、服飾、農具等;二是白泥,用于塑造底板、服飾等;三是胎泥,用于塑造皮膚、食物等。顏色大致分為星朱(紅色)和石墨(黑色)兩種。
三、塑形。備料完成后,依據作品的規格以及姿態,將紙揉成相應的造型,作為作品的內部支架,外部則上泥塑形。客家泥塑技藝手法分為“捏,貼、抹,雕”。以“由里及外”、“自下而上”、“先軀干后四肢”的基本工序,然后有機拼合而成。就人物造型而言,一是捏,首先捏制塑造形體的動態,軀干、手腳各部位的結構,此過程最耗功夫。二是貼,著重于服飾衣紋,用切泥刀將泥切成薄片貼上去,再用括刀反復抹壓,最后用雕刻刀對臉部五官、手腳、頭發等細節進行精雕細琢。
四、著色。作品自然風干后,根據表現對象進行著色。顏色主要以紅色與黑色為主。因作品而異,上色忌重彩濃裝,以清淡顏色為主,著色必須每次干透后再上色,否則會導致顏色污濁,泥坯受損。所見的人物肌膚、服飾等成色表現,完全是直接在泥胎上,著色繪制而成。著色難度很大,因為在泥坯著色時,其吸水速度極快,筆筆皆不容有絲毫大意,濃淡把握極其重要,這要有深厚的功底,才能體現筆力遒勁,線條流暢。
五、燒制與修整。燒制時逐漸升溫,至恒溫1200度以內。以燒制“圍龍屋”為例,燒制需24小時。燒制后自然冷卻,作品出窯后進行審閱,如有著色不足現象,則進行修飾,進行第二次燒制。
客家“泥塑”歷史悠久,在客家人聚居生產、生活的場所,無論是城鄉中的庵堂寺廟,還是山坳涼亭邊、河岸碼頭傍、屋坪池塘前、水井照壁上設立的神壇,均可看到形形色色的各種泥塑,從中既反映出客家人的民間信仰的多元化,也寄托著客家人祈求國泰民安的家國情懷。尤其是在各式客家傳統民居中,客家人的泥塑,其題材豐富多彩。例如彩塑書卷,形式多樣,蘊涵豐富,寓意深刻,大多以博愛親仁、詢嚴肅法等勵志格言,或吉祥頌語為題材,其創作不但體現了民間匠人的藝術造詣與制作工料的科學,作為建筑裝飾,更是彰顯著居家主人的生活情趣與理想情操,使在居家的日常生活中對年輕人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然而,隨著人們現代生活方式與居家環境的改變,尤其是現代民宅建筑的設計建造,客家泥塑日漸式微,已成瀕危的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梅縣區政府已將部分保存有大量泥塑、灰塑的客家傳統特色民居,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結合梅縣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將此類客家民居登記建檔,并將與客家泥塑相關的客家傳統民居列入不可以移動文物名錄,加以保護。此外,通過非遺普查了解到梅州市民間技藝大師劉沅聲,其對客家泥塑的研究與傳承富有經驗,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梅州市梅縣區政府公布其為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客家泥塑”代表性傳承人,并對劉沅聲“客家泥塑”作品進行展覽宣傳,讓客家泥塑走出去,利用政府文化資源開辦客家泥塑培訓班,讓客家泥塑走進課堂。
客家,是中華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漢民系,而且客家人始終保留和傳承著中原文化。因此,客家“泥塑”作為客家精神的文化載體與民間工藝美術,其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