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提線木偶戲(又名傀儡戲、吊線戲、俗稱線劇)表演藝術,歷史悠久,伴隨客家人的第三次大遷徙,在明朝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由江浙地區經福建省流傳梅縣至今,是各種木偶戲中和木偶舞臺藝術形象中最完整、最完美、動作表演最復雜,操作難度最大的一個木偶藝術品種,是中國稀有提線木偶藝術劇種,也是國際性木偶藝術劇種之一。200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在木偶戲中,角色一般分為“生、旦、丑、公、婆、凈”6大行當,表演程式是“唱”、“做”、“念”、“打”。唱以古裝漢劇西皮、二黃腔板為主和民間小調等。擅演丑行道白、對白、風格不同的客家方言戲。表演程式的“唱、做、念、打”及演唱的“西皮”、“二黃”為主的板腔,與古裝漢劇相當。特有的伴奏樂器,文樂有頭弦(俗稱:吊圭子)。武樂有大蘇鑼和號頭,如同“國粹”京劇伴奏樂器中的“三大件”。而漢劇,原稱漢曲,又稱皮黃腔。客家人稱其為外江戲。中國當代著名木偶表演藝術家,梅縣木偶劇團首任團長謝發,吸收客家山歌,民間小調創作的“傀儡腔”是梅縣木偶戲中的獨特唱腔。它主要內容和表現形式為:
一、演出劇目
傳統戲。以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和歷史人物為題材,通過藝人的錘煉而形成的較為規范的劇本。代表作:《化子進城》、《鳳嶺緣》。
丑行戲。以客家方言為主,學習相聲說唱、道白、對白、搶白的伶俐口齒、靈活敏捷、插科打諢、信口開河、喜怒笑罵、互相嘲弄、一問一答、絲絲入扣、妙語連珠的語言功。代表作:《魂老婆》。
二、表演藝術
梅縣木偶劇團在演出中,不但堅持以傳統的高臺提線木偶戲為主,而且從單一的提線表演,發展到杖頭、布袋、人偶同臺合為一體的藝術表演。在提線技藝上,一個木偶人,最初僅有3至5根線,發展到10根線,主要的12根線,特殊的木偶有20多根線。有硬線、有軟線。不管線是多少根,軟硬全靠演員10指連線操縱,由軟使到硬,由硬使到軟。一個手指頭要管3根以上的線路,把木偶人表演得活靈活現,達到神奇的技藝水平。在編導和音樂唱腔的設計中,不但堅持以中州古音的“二黃”、“西皮”板腔為主的被譽為“南國牡丹”的漢劇戲曲和漢樂音樂,又能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行腔、變腔和設計新腔唱法;而且根據劇情需要,靈活采用富有中原古韻的客家山歌、民間小調,甚至流行音樂等,努力塑造豐富生動的藝術典型形象。
三、音樂唱腔
梅縣木偶戲演奏器樂有:頭弦、洋琴、二胡、中胡、椰胡、三弦、嗩吶、笛子、提胡、大提琴、大鼓、銅鑼、小釵、大撥、銅鐘、板眼、小鼓等。唱腔、音樂以漢曲、漢調為主,采用客家山歌、民間小調,對話用中州普通話和客家方言。曲調優美、熱烈奔放、動聽感人。對白令人捧腹大笑、幽默詼諧。特別是“傀儡腔板”富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在客家地區廣受歡迎。它是己故木偶藝術家謝發,在吸收民間小調精髓的基礎上發展創造出來的,并為客家地區各類型專業劇團借鑒和應用。
在創作與探索藝術表演創新的過程中,古老的提線木偶表演藝術在當代得到不斷的“推陳出新”,集中州古音的漢劇、漢樂和中原古韻的客家山歌、民間小調、現代音樂歌舞、古裝戲與現代戲、神話劇與童話劇等多元而獨特的木偶表演藝術。不但具有戲劇通常意義上的文學藝術、表演藝術、舞臺美術等,還包含了木偶造型藝術、中州古音、中原古韻的語言藝術和曲藝等更多的典型獨特的藝術元素,堪稱客家文化藝術中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