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歌是客家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因說唱者以竹板擊節伴奏而得名。竹板歌又稱“五句落板”、“五句板”、“甲塞歌”,亦有稱“乞食歌”、“叫化歌”。每條歌曲以五句歌詞為一個段落,每句基本由七字組成,唱腔比較固定簡單。它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特點。演唱形式活潑多樣,內容廣泛,表演樸實,歷來為群眾喜聞樂見。2012年2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竹板歌是梅縣地區家喻戶曉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是可以寓教于樂的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客家藝術。竹板歌可以由單人或雙人說唱,也可以多人演唱,手執四塊竹板即席說唱,不用伴奏,不用受場地和時間限制,是一種非常靈活的民間表演藝術形式。它又可以譜成新曲上大舞臺演唱,一人或多人表演。目前主要知名藝人有:湯明哲、羅小紅等。其中湯明哲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州客家山歌的代表性傳承人,在“竹板歌”唱腔方面有特色,有創新,成為一種流派,大家俗稱“湯腔”。他已經出版竹板歌專著8本,竹板歌音像制品幾十種。2002年中國曲協授予湯明哲“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2004年廣東省文化廳評為廣東省優秀民間藝術師。
竹板歌說唱在梅縣客家地區有較長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五句板唱本《梁山伯與祝英臺》、《梁四珍與趙玉粦》、《血掌印》等代表作;新中國成立初期有《城里有個大姑娘》、《萬古流芳》;六七十年代有曾上京展演的五句板說唱《山村新風》,九十年代有獲得全國群星獎優秀節目獎的《山嫂辦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