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下簡稱“實驗區”)獲批設立,梅州客家文化的保護上升到國家層面,是第5個獲批設立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17年5月,《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2017-2030)》獲批實施后,梅州市堅持以規劃為指導,以客家文化為根,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整體保護與活態保護理念,客家文化保護工作實現由以個體、局部、項目為主,向全民、全面、整體為主的方式轉變,保護成果惠及更多群眾,創建工作穩步推進,取得成效。
建立健全保障機制
培養專業人才隊伍
近年來,梅州市以推進實驗區建設為契機,在全市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調查,并在普查的基礎上,系統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整理完善工作,對非遺項目實施分級保護;對普查成果建立檔案,實行數字化、網絡化、規范化管理,特別是對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名錄項目實施有效的重點保護,為后續保護、發展、利用提供資料依據及操作平臺。
“搶救性保護計劃是采用數字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代表性傳承人掌握的非遺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包括口述片、實踐片、教學片和綜述片等。”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廖君表示,去年5月,在市文廣旅局全面部署和規劃下,市非遺保護中心啟動了市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保護計劃。目前,該計劃第一階段工作已完成,對第一批次5位市級非遺傳承人進行了全方位記錄工作。
此外,梅州市大力實施客家山歌手培養戰略工程、客家山歌創作戰略工程,依托嘉應學院、梅州市藝術學校,定向培養專業人才,并成立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組建管理隊伍、專家隊伍、傳承人隊伍、民間保護隊伍、志愿者隊伍等,為實驗區提供了雄厚的人才支撐。目前,各類培訓學校和機構共培養人才近萬名。
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展區。(攝影:黃鈺然)
健全非遺名錄體系
完善傳習陣地建設
“噢嘿!(依溜呀)阿叔(個),有好山歌哇你都溜(哇)溜等(哪)來(唷嗨)……”歌聲從市客家山歌傳習中心傳來,曲調優美、押韻上口,有著濃厚的客家語言特色和客家地方特色。目前全市共有100多種客家山歌唱腔(已有原始錄音、記譜),深受群眾歡迎。除了客家山歌外,廣東漢劇、廣東漢樂、木偶戲、杯花舞等文化遺產通過深入挖掘、科學梳理,煥發客家文化新的光彩。
游客在展區內駐足觀看五華提線木偶。(攝影:黃鈺然)
據統計,截至目前,梅州市共有10大類別的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65項,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60人,涵蓋了傳統音樂、傳統技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和民俗等多個類別,初步構建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為了促進開展非遺項目傳習、交流、研究、活態展示等活動,梅州市大力推進傳習陣地建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實驗區設立至今,全市共統籌建設了97個非遺傳習設施,其中有非遺傳習中心、非遺展示館、傳習所,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傳承基地、研究基地等設施,呈現出你追我趕、百花齊放的良好態勢,有效推動了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目前,梅州市正在積極推動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建設。
活態傳承客家文化
打響宣傳教育品牌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到來,我們特別制作了兩期視頻帶大家云游黃遵憲紀念館”“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展區”……通過“互聯網+”,梅州市以“線上云游”方式助力非遺文化傳承和發展,非遺活態傳承也迎來了新面貌。從觸網到入網、輸血到造血,近年來,梅州市各縣(市、區)陸續通過線上平臺和線下專場演出等形式,吸引廣大市民見證梅州市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的豐碩成果,觸摸梅州歷史文化脈絡。
除了通過非遺項目展示、展演向群眾展示傳統客家文化的魅力,非遺成果也紛紛走進校園、課堂、教材,創新體驗方式,激發非遺新活力。“五嶺東趨盡揭揚,中有梅花鄉……”日前,梅州中學邀請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專家為有著百年歷史的校歌設計了一套具有濃厚漢劇元素的表演動作,將非遺和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校園,真正走進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
客家山歌幼苗班學員演唱梅州客家山歌。(攝影:林德培)
自推進實驗區建設以來,梅州市重點打響了文化惠民、傳統戲曲、展會活動、民俗活動等多個特色文化品牌。如“客都文化公益講堂”“客都藝韻之周五有戲、周六有歌”“客家山歌幼苗班”等文化惠民品牌,每年開展文藝精品公益性演出超百場,受眾近10萬人次。創作了《等郎妹》《桃花雨》《合家福》《白鷺村》等一批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屢獲國家級或省級獎項。并連續6年成功舉辦梅州客家文博會、代表廣東省參加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廣東日”非遺特色展演活動,使客家文化影響力在海內外持續提升。此外,還利用民間節日傳承民俗文化,開展迎新年、鬧元宵、賞中秋等活動,如豐順的“燒火龍”、興寧的“花燈”、大埔的“祭春”等各種民俗活動,吸引大批游客前來觀賞,營造了良好的非遺保護氛圍。
(作者單位:梅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