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由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北京分眾傳媒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嘉應學院、豐順縣教育局承辦的“教好課、寫好書、引好路”數字素養與人工智能教育交流活動在豐順縣實驗小學舉行。活動中,梅縣區教育局與北京分眾傳媒公益基金會正式簽訂“眾為數字人才培養計劃”項目合作協議,由此,梅縣區42所學校的50名教師成為繼豐順縣今年1月加入“眾為數字人才培養計劃”后新一批種子教師。

梅縣區教育局副局長黃利輝在簽約儀式上表示,此次合作將依托“雙百行動”政策支持,整合嘉應學院、研究會及基金會資源,構建“區校聯動”督導機制,推動編程教育普及、信息學奧賽梯隊建設及人工智能實踐基地落地,助力山區教育實現“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新生態。他強調:“此次合作將深化‘普及+提升’雙向發力,從小學啟蒙到高中提升,構建全鏈條培養體系,讓更多山區學子在人工智能時代勇立潮頭。”

北京分眾傳媒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尹芳在總結發言中回顧了本次活動召開的初衷。基金會和研究會聯合發起“眾為數字人才培養計劃”,秉持著“規模化可復制、在地化可持續”理念,聯合高校、教育機構及地方政府,推動數字教育普惠發展。本次活動,就是項目與地方教育合作伙伴協作共建的重要舉措。基金會將發揮公益協同網絡優勢,為梅縣區提供課程資源、師資培訓及技術平臺支持。
嘉應學院計算機學院黨委書記梁秉艷在閉幕致辭中強調嘉應學院依托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和“雙百行動”,以“縣域所需、高校所能”為原則,通過多批次服務助力數字教育項目落地。未來,學院將繼續協同研究會、基金會,深化與豐順、梅縣區的合作,動員師生資源支持項目實施,為“雙百行動”注入活力,助力梅州青少年數字教育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此次交流活動以“人工智能時代縣域教育發展”為核心議題,昆明理工大學潘晨旻教授、華東師范大學鄭駿教授分別作《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認知建設》《如何在中小學開展人工智能課程》主題報告,剖析數字素養教育的前沿理念與實踐路徑。平行論壇環節,專家圍繞生成式AI教學邊界、青少年IT創新能力培養等議題展開深度探討,為山區教育轉型提供理論支撐與案例參考。
作為此次活動承辦單位之一,嘉應學院精心策劃組織,為梅縣區教育局與北京分眾傳媒公益基金會搭建合作橋梁,進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拓展教育幫扶渠道,是“雙百行動”在教育領域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山區教育正以“數字引擎”驅動優質均衡發展,為新時代縣域教育振興書寫嶄新篇章。
梅州日報記者:吳麗伶
通訊員:戴斯謹 曾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