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7月中旬,梅縣區農用地集中連片流轉100畝以上95宗共31504畝,其中1000畝以上4宗共12443畝。通過進一步規范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行為,梅縣區鼓勵各鎮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引入社會工商資本進行連片開發集中利用,讓其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山多地少、土地碎片化,是制約梅縣區土地資源利用的現實問題。近年來,梅縣區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通過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組織形式,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探索解決承包地細碎化的路徑辦法,推進“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工作。目前,梅縣區所有鎮均完成了一個連片100畝以上規模化集約經營示范點建設。
深耕生態
組建絲苗米產業聯盟
2022年,畬江鎮黨委、鎮政府積極響應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部署,召集15家本土企業參與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復種面積10452畝,居梅州市首位。
畬江鎮大部分耕地高低不平、零碎分散,石頭田、巴掌田隨處可見,嚴重影響了耕作效率與產量。要實現增產增收,必須對原有耕地進行徹底改造,包括清除原有田坎、填埋水溝,重新修筑田間耕作道路、灌溉渠圳等配套設施。
通過試點小塊田改為大塊田、冷浸田變高產田改造,畬江鎮將原有670塊的小田整合為48塊的大田,實現了機械化操作,種植水稻由原來畝產不到300公斤增加到570公斤,顯著提升了農田的產出效益,充分展示現代化農業的潛力。
整合土地的同時,畬江鎮引進廣東畬穗絲苗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盤活占地1.6公頃國有閑置資產,打造集秈谷儲存、加工、銷售、物流于一體的現代化廣東畬穗絲苗米產業園。
通過與航天生物集團廣梅航天育種研發中心、廣東省科學院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嘉應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以及廣州市微生物研究所的共同合作,畬江鎮種植航天4號絲苗米,共同打造廣東絲苗米高質量品牌產品“畬穗航天有機富硒米”。
畬江鎮太湖村民委員會則與廣東畬穗絲苗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集體資產經營權折股量化合作框架協議書,將農村耕地承包經營權量化折股、確權到戶、確股到人,并利用集體資產資源、撂荒復種收入資金、幫扶資金等入股,村民和村集體每年可得到固定分紅和效益分紅。撂荒田發揮出了大價值,解決村集體增收難題,每年預計村集體可實現收入36萬元以上。
隨著絲苗米農業發展日臻成熟,畬江鎮黨委、鎮政府引導13家種植戶,共同組建廣東畬穗絲苗米產業聯盟,聘請專業團隊為企業解憂,統一飛防植保、農事服務、倉儲、烘干、加工、品牌銷售,既為企業節約成本又為產品拓展銷售發揮集體作用。
農旅融合
解決就地就業超過5萬人次
不止畬穗絲苗米產業園,通過深化拓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畬江鎮還打造了徑義甘薯基地、松林盈方燒仙草基地、上墩祥成農創現代藍莓示范基地、咸和福和生態火龍果和葡萄種養基地等特色農業產業,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體驗農業、采摘農業、觀光農業,推進農文旅深入融合。
各經營主體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運營模式,連農帶農簽約農戶超過1000戶,通過土地流轉方式,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160萬元、村民收入增加480萬元,解決就地就業人員超過5萬人次。
針對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的絲苗米產業,畬江鎮推動企業成立廣東畬穗供應鏈管理公司,建立線上線下新零售模式,創建“認耕認種”和“訂單農業”經營策略,全面建立農業三產融合機制和農業延伸產業。
“認耕認種”策略由畬江鎮黨委、鎮政府與廣州市荔灣區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在梅州市率先推出。該策略以“認耕認種一塊地,同心同行滿糧倉”為倡議,同時建設“廣梅千畝同心田”。兩年來,昔日撂荒地變成了希望田,認耕面積超過1500畝,價值450多萬元,為畬江農產品出山入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畬江鎮統計,2023年該鎮農業產值達5.4億元。
打造特色農業產業的同時,畬江鎮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及作物研究所、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省科學院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嘉應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梅州市農林科學院、梅州市志穎農資有限公司等專業技術團隊簽訂合作協議,從運營管理、土壤分析、種植撫育、飛防植保等方面,由各專業團隊進行實地培訓、傳授經驗,種植戶將所學經驗轉化為實際行動,提高種植產量。同時在畬江鎮推廣綠色高效種植技術培訓,服務人數達到500人次,提高農戶種植技術,帶動示范作用。
引入龍頭
打造山地現代設施農業項目
梅縣山多平地少,并非每個鎮都像畬江一樣擁有萬畝級的水稻種植適宜土地。靠山吃山,如何把山的潛力發揮到最大?梅縣區瞄準了經濟發達地區的龍頭企業。珠海市屬龍頭國企華發集團進入了決策層的視野。
華發集團組建于1980年,與珠海經濟特區同齡,是珠海市國資委旗下的大型國企,資產規模7300億元,2016年起連續8年躋身“中國企業500強”,2023年位列169名,成功入選國務院國企改革“雙百企業”并獲評全國標桿,整體實力穩居珠海市國資體系第一、廣東省國企前五、全國地方國企前列。
去年,華發集團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工作部署,在梅縣區雁洋鎮對坑村投資建設華發現代農業(梅州)示范基地項目。該項目占地324.3畝,總投資約4.6億元,是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山地現代設施農業項目,也是梅縣區實施“百千萬工程”、推進改革創新和培育典型工作的重要抓手。
作為我國首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國產化率超95%、全環境要素智能控制的現代設施農業基地,華發現代農業(梅州)示范基地項目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同時設置“主糧”現代化種植區以探索中國農業未來發展方向,并圍繞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三大重點,引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譜寫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全新篇章,打造“百千萬工程”的全省樣板。
該項目于今年1月開工建設,目前100%完成今年3.5億元投資任務,是集種植溫室、育苗溫室、研學基地等功能于一體的新一代設施農業項目。項目預計每年可產超2400噸串收番茄,產值超7000萬元,同時兼顧草莓、小青瓜、彩椒等小品類蔬果種植,將有效帶動梅縣區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產業發展質效,提供數百個優質就業崗位,以農業科技現代化帶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亮點
數字化全程監管
探索“三權分置”
改革宅基地管理
在梅縣區,農民可在“梅縣農房數字化管理系統”線上全過程完成圖集選房、在線審批等流程,各級業務部門線上對各類農村房屋的各環節實施審批監管。目前,梅縣區已經有100多戶農戶通過該系統進行宅基地的申報、審批。
這是梅縣區創新探索宅基地改革管理工作的舉措之一。“梅縣農房數字化管理系統”融合了農房設計、審批、施工、驗收、風貌監管、違章舉報、經營監管等環節,于去年10月在梅縣區雁洋鎮、丙村鎮開展試運行,今年起在全區推廣應用。
根據“部省指導、市縣主導、鄉鎮主責、村級主體”的管理機制,梅縣全區17個鎮已規范開展農村宅基地審批工作,建立了聯審聯批制度。今年1—6月,梅縣區共審批宅基地159宗,面積30.94畝。
“三權分置”的探索,也在雁洋鎮有條不紊地推進。該項探索針對宅基地的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重點是放活經營權,核心要義就是明晰賦予經營權應有的法律地位和權能。
在雁洋鎮開展的“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 激發鄉村振興發展活力”破題攻堅行動,結合雁洋鎮情況,探索宅基地退出機制和農戶宅基地資格權取得路徑改革,強化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宅基地的管理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