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介紹了我國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政策。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的《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從2024年開始,我國將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同時,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專門用于化債,兩項政策累計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仍按原合同償還。三項政策協同發力后,地方化債壓力將大大減輕。
藍佛安表示,安排6萬億元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是黨中央統籌考慮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確保經濟財政平穩運行,以及地方政府化債實際等多種因素,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今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重頭戲”。
發布會上,藍佛安還針對當前我國政府債務水平、下一步如何防止新增隱性債務以及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發力等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一一作出回應。他表示,中央財政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和資源保障今年全國財政收支實現平衡,重點支出力度不減。
一攬子、綜合性、靶向準的化債組合拳作用直接,力度大
11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的決議》,決定批準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
據了解,6萬億元債務限額,分三年安排,即2024—2026年每年2萬億元,支持地方用于置換各類隱性債務。對地方政府而言,增加政府債務限額化解隱性債務是一場政策的“及時雨”。
近年來,在各地各部門協同努力下,我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不斷減少。2023年末,經過逐個項目甄別、逐級審核上報,全國隱性債務余額為14.3萬億元。今年以來,受外部環境變化和內需不足等因素影響,我國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稅收收入不及預期,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各地隱性債務化解的難度加大。
“針對上述情況,從2024年開始,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于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再加上這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6萬億元債務限額,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同時,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仍按原合同償還。”藍佛安表示,上述三項政策協同發力,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大幅降至2.3萬億元,平均每年消化額從2.86萬億元減為4600億元,不到原來的六分之一,化債壓力大大減輕。
藍佛安介紹,實施大規模置換措施,意味著化債工作思路作了根本轉變:從過去的應急處置向現在的主動化解轉變,從點狀式排雷向整體性除險轉變,從隱性債、法定債“雙軌”管理向全部債務規范透明管理轉變,從側重于防風險向防風險、促發展并重轉變。
從政策效應看,此次置換化債能夠發揮“一石二鳥”作用。一方面,解決地方“燃眉之急”,緩釋地方當期化債壓力、減少利息支出。近三年密集安排8.4萬億元,顯著降低了近幾年地方需消化的隱性債務規模,讓地方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同時,由于法定債務利率大大低于隱性債務利率,置換后將大幅節約地方利息支出,估算五年累計可節約資金6000億元左右。
另一方面,置換化債可以幫助地方暢通資金鏈條,增強發展動能。通過實施置換政策,可以將原本用來化債的資源騰出來,用于促進發展、改善民生;將原本受制于化債壓力的政策空間騰出來,更大力度支持投資和消費、科技創新等,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結構調整;將原本用于化債化險的時間精力騰出來,更多投入到謀劃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去。同時,還可以改善金融資產質量,增強信貸投放能力,利好實體經濟。
我國仍有較大舉債空間 保持高壓監管態勢遏制新增隱性債務
置換存量隱性債務政策實施后,我國政府的債務情況如何?藍佛安介紹,目前我國政府負債率顯著低于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還有較大舉債空間。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數據,2023年末G20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18.2%,其中:日本249.7%、意大利134.6%、美國118.7%、法國109.9%、加拿大107.5%、英國100%、巴西84.7%、印度83%、德國62.7%;G7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23.4%。同期,我國政府全口徑債務總額為85萬億元,其中,國債30萬億元、地方政府法定債務40.7萬億元、隱性債務14.3萬億元,政府負債率為67.5%。
“從舉債用途看,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形成了大量有效資產。我國地方政府債務主要用于資本性支出,支持建設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項目,很多資產正在產生持續性收益,既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也是償債資金的重要來源。”藍佛安說,總的看,我國政府還有較大舉債空間。
對于遏制新增隱性債務,藍佛安表示,財政部將會同相關部門,持續保持“零容忍”的高壓監管態勢,對新增隱性債務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主要從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監測口徑更全。財政部正會同有關部門健全信息共享和監管協同機制,全口徑監測地方政府承擔償還責任的債務情況,動態分析、及時預警、防范風險。關于融資平臺經營性債務,按照有關要求,金融管理部門已經研究制定了金融支持地方債務化解的政策舉措,財政部將積極配合抓好現有金融支持政策落實。
二是預算約束更強。將不新增隱性債務作為“鐵的紀律”,持續加強預算管理,督促地方依法合規建設政府投資項目;對未納入預算安排的政府支出事項和投資項目,一律不得實施,堅決堵住地方違法違規舉債的途徑。
三是監管問責更嚴。強化收集新增隱性債務線索,及時掌握違規舉債新手段、新變種,推動監管從事后“救火補漏”向事前“防患于未然”延伸。嚴格落實地方政府違規舉債問責制。同時,不斷完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加快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中國特色債務體系。
實施更加給力的財政政策 確保完成全年預算目標任務
今年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不及預期,當前,財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較突出。藍佛安表示,財政部正積極謀劃下一步的財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確保完成全年預算目標任務。
一方面,持續抓好增量政策落地見效。“今年的增量政策力度大,對經濟的拉動效應正在顯現,不少政策效應明年還會持續釋放。”藍佛安介紹,財政部將加力推進相關工作,已經出臺的抓好落地實施,尚未出臺的盡快推動出臺。
據了解,支持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相關稅收政策近期即將推出,發行特別國債補充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等工作正在加快推進中;專項債券支持回收閑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儲備以及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方面,財政部正在配合相關部門研究制定政策細則,推動加快落地。
另一方面,結合明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財政部將實施更加給力的財政政策。一是積極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間。二是擴大專項債券發行規模,拓寬投向領域,提高用作資本金的比例。三是繼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四是加大力度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品種和規模。五是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加強對科技創新、民生等重點領域投入保障力度。
對于夯實中央和地方財力,藍佛安表示,后兩個月,財政部將在依法依規組織收入的同時,安排有關中央單位上繳一部分專項收益,補充中央財政收入;同時,加強財政支出管理,確保重點支出,特別是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資金足額到位。此外,拿出4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用于補充地方政府綜合財力;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盤活政府存量資源資產,加強國有資本收益管理,保障財政支出需要。如果確有必要,地方還有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存量資金可以動用。
“總之,我們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和資源,能夠保障今年全國財政收支實現平衡,重點支出力度不減。”藍佛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