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6月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5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6454億元,同比增長24.2%。全國稅收收入83831億元,同比增長25.5%;非稅收入12623億元,同比增長16.2%。
1—5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3553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12000億元,同比下降8.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1553億元,同比增長5.8%。
“1—5月,我國財政收支總體運行平穩。”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財政收入來看,盡管較1—4月同比增幅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強勁的增長態勢,這反映出我國經濟的持續復蘇,也為我國財政支出提供了保障。從財政支出來看,1—5月也有一定增長。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增長完全是由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帶動的。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的較大幅度下降,是因為落實政府過緊日子的要求,為加大地方財力支出等提供了更多的空間。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羅志恒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總體來看,1—5月我國財政緊平衡的態勢并未改變,收入穩定增長、支出結構優化更加注重民生是當前的主要特點,防風險、落實基層“三保”和支持國家重大戰略是今年財政的主要任務。
財政收入持續增長
5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8.7%,比2019年同期增長6.8%;1—5月累計同比增長24.2%,比2019年同期增長7.3%。
從稅收收入看,1—5月累計,全國稅收收入同比增長25.5%,比2019年同期增長6.8%,其中,國內增值稅同比增長24%,企業所得稅同比增長21.8%,國內消費稅同比增長16.6%,個人所得稅同比增長25.9%,進口環節稅收同比增長28.7%。從非稅收收入看,1—5月累計,全國非稅收入同比增長16.2%。
李旭紅說,1—5月,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等多個稅種均有較大幅度增長。一方面是由于去年同期收入基數較低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出我國市場整體活力的快速復蘇,企業經營行為呈現恢復式增長,百姓消費也得到進一步釋放。與此同時,進口關稅與出口退稅的同比增長幅度進一步擴大,反映出我國的國際貿易情況復蘇明顯。
“從稅收收入來看,基本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延續1—4月的增長態勢,顯示出我國經濟上半年已基本企穩向好,為下半年的經濟打下良好的基礎,全年經濟增長呈良好的預期。從非稅收入上看,呈同步兩位數的增長態勢,表明我國財政收入統籌能力在增強,結構更趨多元化。”李旭紅表示。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白景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總體來看,財政收入同比增速較快主要是受到去年同期基數低的不可比因素以及當前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上漲等因素影響,同時反映了我國經濟恢復取得明顯成效。
“從1—5月數據來看,所得稅收入加起來占稅收總比重接近40%,這充分反映出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帶動企業效益提升;同時,經濟增長帶來了就業擴大,進而帶動居民收入增長,帶動了個人所得稅的增長。消費性的稅收增長比較快,比如車購稅增長30%多,這說明我國的消費有序擴張,在支撐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支撐了稅收增長。”白景明說。
羅志恒表示,從兩年平均看,1—5月財政收入平均增速為3.6%,與1—4月基本相當,反映財政收入仍在相對穩定增長。同時,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在持續提高,反映財政收入質量在持續改善,非稅收入得到規范。1—5月稅收收入比重達到86.9%,較2020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分稅種來看,個人所得稅、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關稅、證券交易印花稅、土地增值稅、契稅增速高于整體增速,反映出進出口貿易高景氣、金融交易和房地產交易活躍。”
羅志恒說,政府性基金收入以土地出讓收入為主,當前土地出讓收入增速邊際回落,但整體水平依然較高,反映房地產市場仍有韌性。1—5月土地出讓收入累計同比23.9%,較1—4月下降11.1個百分點。
“三保”等重點支出增長較快
1—5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3.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扣除部分支出撥付時間比去年有所延后因素影響后下降3.3%,非急需非剛性支出持續壓減;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5.8%。全國財政“三保”等重點支出增長較快,教育支出增長12.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6.6%,衛生健康支出增長4.7%。
李旭紅表示,從財政支出來看,1—5月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有一定增長。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增長完全是由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帶動的。具體到主要支出科目,主要傾斜于教育、社保和就業、衛生健康等方面,而其他部分支出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方面,反映出我國對民生以及基層的關注不斷加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降低財政風險,保證財政的可持續性。
“除‘三保’等重要支出項目之外,其他支出已呈下降趨勢,這表明財政平衡能力增強,進一步夯實財政的可持續性。”李旭紅說。
“1—5月,中央、地方財政支出累計同比分別為-8.9%和5.8%。”羅志恒表示,中央支出負增長,地方正增長,說明中央在竭力壓縮自身支出保地方。另外,1—5月財政支出分項中,與民生相關的教育、衛生、社保支出增速12.1%、6.6%和4.7%,高于整體增速的3.6%,而基建相關的城鄉社區、農林水、交通運輸為-3.4%、-14.1%和9.5%。
羅志恒強調,要高度重視付息支出快速上升,1—5月債務付息支出增速17.7%是所有支出項目最高的,同時債務付息占比達到4.3%,較2020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
減稅降費惠企利民
李旭紅表示,2021年以來,我國減稅降費持續推進,但更注重提質增效。在優化經濟結構及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財政可持續性。具體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適當退出階段性的減稅降費政策。對于2020年出臺的階段性的應對疫情政策,有選擇性地終止或延期,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財稅政策的連續性,有效支持經濟的持續復蘇,又能減少財政支出壓力,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二是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重點扶持。今年在繼續落實普惠性減稅降費政策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如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在現行優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征收所得稅等。由于資金對于小微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稅收的減免有效緩解了其現金流壓力,對于促進小微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以及保障就業等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是加強對科技創新的優惠力度。“十四五”時期,是推動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是堅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通過一系列科技創新優惠力度的不斷加碼,如將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00%等政策,對于降低企業研發成本、加大企業研發投入,從而帶動我國整體產業的創新及轉型升級意義重大。
白景明表示,1—5月,減稅降費的政策效果非常明顯,減稅降費使企業的利潤空間擴大,直接體現在企業所得稅增長比較快;減稅降費增加了企業的投資能力,也擴大了就業。
羅志恒告訴記者,減稅的結構性特征有助于改善制造業投資和小微企業生存環境,促進經濟恢復更加均衡。1—5月,制造業投資兩年平均增速今年以來首次轉正,在一定程度體現了減稅降費的效果。1—5月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0.4%,兩年平均增速為0.6%。
“同時,減稅降費有利于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鼓勵研發,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升級。5月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13.1%,明顯快于整體工業增速。1—5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兩年平均增長13.2%,同樣明顯快于整體投資增速的4.2%。”羅志恒說。
截至6月15日,全國地方累計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12850億元,占已下達限額的30%,其中,一般債券4205億元,占已下達限額的53%;專項債券8645億元,占已下達限額的25%。
李旭紅表示,今年發行進度較去年同期有所放緩,一方面,是由于去年發行專項債券規模較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地方政府債務較為規范化的管理,整體地方政府債務處于相對可控的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下一步需要重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風險。
記者
李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