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梅縣區將70%以上的財政收入用在民生領域,建立工作保障機制,確保民生實事有序有效推進。至2015年底,去年涉及29個項目的十件民生實事已基本完成,廣大群眾得到了實惠。
近年來,梅縣區逐年提高底線群眾的津貼標準,2015年便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從每人每月80元提高至100元,城鎮和農村低保補助人均月補差水平從339元和152元分別提高至380元和180元,五保對象供養標準提高到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殘疾人生活津貼從每年600元提高到1200元,重殘護理補貼從每年1200元提高到1800元。建立和實施特困群體重大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即時結算聯網醫院從6家增加到12家。為80歲以上老人、60周歲以上困難群體,包括低保、五保、優撫對象及“三無”人員購買意外傷害保險。
同時,2015年梅縣區還加大投入,實施國省道升級改造工程、新建8座“港灣式”公交站臺,高標準建成梅縣外國語學校等一批公共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配套,極大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提高了群眾的幸福指數。
此外,梅縣區還擴大省級生態公益林面積6.3萬畝,建設5個森林公園、1個濕地公園;完成770套(戶)城市棚戶區改造和1062戶農村危房改造;對大型體育場館實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完成公共法律服務三級網絡建設,等等。十件民生實事的實施,大大提高了群眾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