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入選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為契機,當前,梅縣區正以全省“百千萬工程”典型區建設為抓手,以“典”帶面統籌推動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和利用,探索傳統村落與文化、生態、產業等綜合資源聯動可持續發展模式,全力打造客家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樣板。
記者林雪媚:“群山之下,古村新韻。茶山村是梅縣區水車鎮燈塔村的一個自然村,一座見證客家人大遷徙的古村,仍完整保存著34座建于明代中后期至民國初年的傳統民居,承載著大量歷史文化,被譽為‘客家民居博物館’,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眼前這座宮廷式建筑就是距今有500多年歷史的黃氏祖祠紹德堂,它的建筑造型形似蝙蝠,墻壁是百年不腐的“孔子壁”,為歇山式單堂三橫屋格局,整座建筑別具一格。當地村民黃伯告訴記者,他一出生就在茶山村,在紹德堂里居住,對這里有著特殊的情感。
村民黃伯:“我今年71歲,在祖屋住了30年左右。祖屋是回字形的,四面有房門,四周可以通行,按照祖上遺傳的祖訓,每年的大年三十要統一拜祭祖宗。”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前輩先賢的艱辛創業,讓紹德堂及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創毅公祠、司馬第等古民居在茶山村依舊熠熠生輝,修舊如舊的石板古道將帶狀分布的古民居串點成線,有堂橫屋、杠屋,也有兩形制融合的傾向,依次坐落,呈帶狀沿山腳布局,體現了對山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水車鎮燈塔村黨支部書記楊苑雄:“以伯榮樓、德崇樓等為代表的較早期建筑,其形制、構造、裝飾較為簡樸,屋頂及山墻部分為懸山形制,直到晚清、民國時期修建的堂橫屋如云漢樓、儒林第等,開始成為硬山形制,建筑用材及營建工藝更為考究,裝飾內容豐富了許多。”

2022年3月,茶山村獲得傳統村落保護補助資金支持,得以開展一批傳統建筑修復、保護工程,全面啟動了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項目建設。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基本完工。
水車鎮燈塔村黨支部書記楊苑雄:“堅持塑性鑄魂,讓鄉愁有‘鄉’可尋。我們遵照傳統建構技藝‘修舊如舊’的原則,實施修繕紹德堂、云漢女子學校、大夫第等8座文保單位建筑,利用紹德堂、云漢女子學校進行布展,展示、傳承好茶山古村落耕讀文化。”
記者林雪媚:“自示范工作開展以來,這座古色古香的山村不斷煥發新機。當地政府積極探索傳統民居良性保護和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極大提升了茶山村的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讓古村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連片的荷塘和農田,古井、古樹、古橋及多樣綠植散落其間,蟲鳴犬吠與流水聲不絕于耳,古樸的氣息隨處散發,經過內、外部環境活化綠化美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讓游客更容易讀懂這里厚重的文化書卷。
游客:“來到茶山村,這里文化底蘊是很深厚的,風景也很優美,很多這種古建筑群,客家文化很濃郁,有古井、荷花池,這些配套都搭配得非常不錯。”
近年來,茶山村堅持黨建引領,統籌資源稟賦,盤活利用閑置資產,推動“傳統村落+產業”“傳統村落+文旅”等深度融合,打造絲苗米、蓮子等特色農業產業品牌,不斷壯大傳統村落經濟,探索古村落開發利用新路徑。
水車鎮應急管理辦主任李英杰:“我們集約了20多畝土地,(成立)‘強村’公司進行產業經營,種植了接近十畝蓮子、五六畝油茶,二十一塊共享菜園,都是公司聘請當地村民管理打理,增加他們的收入。”
茶山之變,映射出梅縣區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作的決心和力度,按照“保護為先、利用為基、傳承為本”的原則,統籌抓好規劃設計、資金分配、組織實施等工作,梅縣區24個傳統村落均納入到集中連片保護區內。
梅縣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周建威:“通過投入項目資金等,推動24個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重點主要是推動整個項目的公共設施、基礎設施,以及歷史環境的修繕來提升整個傳統村落環境的品質,在我們梅州西站建立相應的傳統村落展館以及非遺文化下鄉,傳統村落畫冊的印制,制定智慧梅縣傳統村落小程序平臺。下一步,爭取相關更多資金,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本,提高村里的經濟收入,把整個村盤活起來。”
目前,梅縣區已形成僑鄉文化展示片區(南口鎮)、紅色文化旅游示范片區(雁洋鎮、松口鎮、白渡鎮、桃堯鎮、松源鎮)及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區(水車鎮、梅南鎮)3個集中連片區的差異化集中連片特色發展模式片區,實現整體保護和資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