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16日,在鄉村振興戰略與“百千萬工程”的引領下,嘉應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組建紅壤綠脈突擊隊、青耕云攝突擊隊與紅韻新農攻堅隊三支專業隊伍,赴梅州市梅縣區畬江鎮開展實踐活動。此次活動得到了畬江鎮人民政府和廣州市荔灣區駐畬江鎮工作隊(下稱“工作隊”)的全力支持和協助。
隊伍首先齊聚畬江鎮政府,與鎮黨委委員和團委書記及工作隊相關負責人座談。會議聚焦畬江鎮紅色文化、生態農業與人文資源的現狀與發展需求,深入研討后明確了各隊工作重點與協作方向:紅壤綠脈突擊隊主攻“農業產業+紅色文化”融合調研,紅韻新農攻堅隊負責生態旅游路線設計,青耕云攝突擊隊承擔宣傳片拍攝。三隊承諾在獨立完成任務的同時,確保信息互通、成果互補,形成推動畬江發展的合力。隨后,三支隊伍以“專業賦能+協同聯動”之勢,分頭行動,從資源調研、路線設計到宣傳推廣,全方位激活畬江“紅色文化+生態農業+人文底蘊”的融合潛力,為古鎮注入青春動能。
紅壤綠脈突擊隊聚焦“農業產業+紅色文化”融合,以深度“調研診斷”為核心。團隊走訪鎮政府識別“資源分散、宣傳薄弱、產業鏈斷層”等痛點后,深入鄒韜奮紀念館、作廬等紅色地標,記錄“新聞救國”革命故事與客家圍屋建筑特色;實地踏訪太湖航天農業基地、上墩藍莓園基地,考察航天育種、物聯網灌溉等現代農業模式。通過分析,團隊提出“紅色故事+農事體驗”融合路徑:如在鄒韜奮紀念館聯動農業發展史策劃“紅色故事會+農事記憶”活動,在上墩藍莓園設計“采摘+紅色地標打卡”套票,為資源整合提供精準方案。
紅韻新農攻堅隊以腳步丈量鄉村,用知識助力振興,致力于設計“生態農業+紅色文化”鄉村旅游線路。線路從展現畬江紅色歷史、客家文化與非遺傳承的圩鎮客廳出發,至鄒韜奮紀念館感悟其“熱愛人民,真誠為人民服務”的赤子情懷;接著探訪集科研、制造、科普于一體的太湖航天農業基地和5G智慧藍莓基地,感受“科技+農業”的產業振興實踐;再到作廬品讀傳統建筑智慧,體驗農耕文化展覽;隨后考察廣東畬穗絲苗米產業園、福和生態農業基地的“種養+研學”模式;最后探訪禪林寺、玩趣谷等休閑場景,深挖“生態+文化+農業”三重價值。團隊最終整合資源,形成涵蓋紅色研學、生態采摘、民俗體驗的“寶藏游玩地圖”,有效解決“游客不知去哪、停留時間短”的痛點。
青耕云攝突擊隊 肩負“宣傳推廣”使命,以鏡頭為筆,捕捉畬江多元魅力。他們記錄圩鎮客廳的千年商貿史與畬族民俗;拍攝鄒韜奮紀念館的革命手稿與歷史場景,傳承紅色精神;聚焦太湖航天農業基地、上墩藍莓園基地,展現航天育種與生態種植的科技感;探訪廣東畬穗絲苗米產業園的自動化生產線與元記菊花糕老字號的匠心工藝,用影像串聯“現代農業+傳統文化”。團隊還邀請當地老人口述古鎮記憶,為宣傳片注入人文溫度,最終建成涵蓋產業、文化、生態的宣傳素材庫,破解“畬江故事傳不遠”的困境。
三支隊伍雖獨立行動,卻自然形成“調研診斷—路線設計—宣傳推廣”的閉環:紅壤綠脈找到融合切入點,為路線設計提供依據;紅韻新農將分散資源串聯為可落地的旅游產品;青耕云攝則用影像放大成果,擴大影響力。三者如同“勘探員、設計師、宣傳員”,共同為畬江文旅搭建起“資源—產品—市場”的完整鏈條。
此次實踐為畬江鎮帶來多重助力:破解資源瓶頸——資源整合方案與旅游路線有效解決了“點散、線斷”問題,推動紅色文化與生態農業從“各自為戰”轉向“協同發力”;強化宣傳矩陣——宣傳片與游玩地圖雙管齊下,既提升知名度,又提供實用指南,有望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帶動消費;完善產業鏈條——從種植體驗到紅色研學,從農產品銷售到休閑消費,推動“農業+文旅”產業鏈向縱深延伸,加速“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
從田間調研到鏡頭傳播,從路線規劃到模式探索,嘉應學院三支突擊隊以青春之力,為畬江勾勒出“紅綠相映、文旅共興”的振興圖景。未來,這些專業成果將持續落地,讓畬江的紅色底蘊更厚、綠色產業更旺,繪就“生態美、文化興、百姓富”的和美鄉村新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