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廣東各地正在積極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簡稱“百千萬工程”)。在梅州市梅縣區西北部的石坑鎮,這座千年客家文脈的小鎮正以文化為筆、以創新為墨,通過深挖紅色基因、激活鄉土文化、創新文旅融合,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讓古老村落煥發出勃勃生機。

紅色遺址的守護——
傳承歷史文化弘揚紅色文化
作為當年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之一,石坑鎮有著眾多的紅色資源。葛藤窩革命烈士紀念碑是為了緬懷1948年10月在該地戰斗犧牲的閩粵贛邊縱四大隊9名戰士和大革命時犧牲的烈士而建。2022年,石坑鎮啟動葛藤窩革命烈士紀念碑修繕工程,投入專項資金80萬元,對紀念碑基座、碑文及周邊環境進行系統性修復。如今,這座歷經兩次重修的紀念碑已成為梅縣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1930年梅西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東皋公祠聯動形成“紅色記憶研學線”,成為串聯土地革命、解放戰爭歷史的重要節點,讓后人在緬懷中汲取奮進力量。

濃重的歷史積淀與豐富的紅色資源,使得石坑鎮成為歷史文化交流的一個重鎮。前不久,廣州葉劍英研究會會長張燕、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金立昕一行,專程赴石坑鎮開展文化調研活動。
調研活動一行人首先來到石坑鎮洪秀全祖居——梅魁第,這座又名“九郎公祠”的建筑,始建于公元1403年,是石坑洪氏的始祖屋以及太平天國運動領袖洪秀全的祖居,這座600余年的圍龍屋成為連接明清移民史、近代革命史與當代鄉村史的立體教科書;隨后,調研活動一行人前往“印象石坑”鄉愁館,此前廣州葉劍英史料研究會曾向“印象石坑”展館捐贈一批原副會長李禎蓀主編的著作,李禎蓀作為石坑鎮人生前長期投身于葉劍英元帥的史料研究工作,其著作涵蓋葉劍英元帥的生平事跡、政治理念等多方面內容,對深入了解葉帥的卓越貢獻具有極高的價值。

以紅色文化為主線,以文化交流為契機,石坑鎮在歷史文化研究、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等領域展示出獨特的小鎮魅力,其蘊藏的深厚文化底蘊將推動地方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呈現鄉村振興的嶄新風貌。
鄉愁館里的文化根脈——
一座展館串聯千年記憶
2023年建成的“印象石坑”鄉愁館,是石坑鎮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穩步推進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而打造的集鄉愁鄉味鄉容鄉韻于一體的美麗客廳,也是石坑鎮文化傳承展示的標志性工程。目前,該館已成為梅縣區“留住鄉愁、活化記憶”的文化地標。
展館匠心獨運、設計精致而富于客家鄉村特色,劃分為秀美鄉村、歷史沿革、人文風俗、紅色印記、書香小鎮、石坑榮耀等9個板塊,通過500余件老物件及書籍、150余張歷史照片等,全方位展現石坑鎮從宋明時期的遷徙史到當代鄉村振興的發展脈絡。

其中,“紅色印記”展示了梅西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東皋公祠、被載入閩粵贛革命斗爭史冊的嶺村葛田窩激戰駐地、在解放戰爭時期宣傳革命熱情的曙光報社遺址、傳播紅色火種的石坑公學等史料;“書香小鎮”區收錄了各村村志、姓氏族譜、各類報道等資料,特別征集了當地人撰寫的書籍,包含教授撰寫的教材論著、當地農民的詩集、攝影愛好者的像集等,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宗親歷史認同感;“產業振興”展區則搭建起農特產品展銷平臺,柰李、油茶等特色農產品通過館內直播窗口走向全國。
柰李文旅助農活動——
從深山農產品到文化IP的蝶變
“農文旅體”深度融合是鄉村振興發展的新路徑。柰李是石坑鎮的特色農產品。自2022年起,石坑鎮連續四年舉辦柰李文化旅游助農活動,通過“冬賞漫山花,夏摘滿山果”,成功將本土特產轉化為文化品牌。

該鎮還創新推出“小奈”“小可”文化IP品牌——以柰李為原型設計的卡通形象,貫穿于包裝、文創產品及宣傳物料中,配合“柰李好時節 品味‘nice’生活”主題,通過電商直播、果園采摘、農產品展銷等形式,助力柰李銷售額增長30%。“小奈”“小可”IP品牌更成為石坑鎮的文化符號,衍生出鑰匙扣、明信片等周邊產品,讓農產品兼具文化內涵與經濟價值。
值得關注的是,石坑鎮連續兩年與梅縣中國旅行社合作推出“品石坑柰李、游人文石坑”主題旅游線路,讓游客不僅能體驗果園采摘的樂趣,還可漫步石坑圩感受客家商埠風情,參觀洪秀全祖居、澄江千年古樹、文祠古塔等文化地標。“以節會友、以農促旅”的模式極大帶動柰李銷售,推動民宿、餐飲、文創等周邊業態同步增長。

在“百千萬工程”的征途上,石坑鎮正以第三批典型鎮建設為契機,將文化傳承納入鄉村振興整體規劃布局,讓鄉村文化振興不只停留在傳統靜態的文物保護上,而是通過激活傳統、賦能產業、溫暖民心、價值引領的一系列動態實踐,描繪出一幅幅具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