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點亮心靈的光
是滋養夢想的泉
今天,我們講述的是兩位
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的故事
他們遠離喧囂與浮躁
扎根于教育的基層土壤
用汗水與智慧澆灌著每一朵求知的花朵
用愛心與責任守護著孩子們的夢想
讓我們走進他們的教育世界
感受南粵“育花人”的初心與堅守
1999年8月,土生土長于梅縣區大坪鎮的李喜文,從嘉應大學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本科畢業后,選擇回到家鄉,投身于大坪鎮程風中學的教育事業,開啟了他長達26年扎根鄉土的教書育人之路。
在他看來,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學生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學生就會有無限的可能。
2025年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 李喜文:我擔任班主任的時候,有一位女生,因家庭原因產生輟學的念頭。我跟她說,你喜歡文學、喜歡閱讀,去學校廣播站當播音員,讓全校師生來聆聽你優美動聽的聲音,好嗎?那一刻,我發現她眼中閃爍著光芒!
注重對學生的鼓勵和引導,是李喜文的教育理念。這種教育理念不僅體現在他作為班主任時對個別學生的悉心開導上,更貫穿于日常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他耐心教導學生,無論是批改作業時寫下的暖心鼓勵,還是課堂上生動有趣的講解,都如春風化雨,滋潤著鄉村孩子的心田。20多年的勤懇堅守,李喜文形成了獨特又受學生歡迎的教學風格。
26年的教育生涯,亦讓李喜文收獲了累累碩果。他主持兩項市級教學科研課題,教學技能云教案作品《鄉愁》獲市級一等獎;多篇論文獲獎,其中《中學作文教學探究》獲第八屆全國中小學教師論文大賽一等獎。2013年,他獲評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職稱。他多次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征文比賽并取得優異成績。個人榮譽方面,他榮獲梅縣區“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及梅州“最美教師”等多個榮譽稱號,還入選梅州市普教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名教師培養對象。縱攬滿墻榮譽,李喜文依舊俯身講臺,以初心育桃李。同時也心系后輩,甘做年輕教師前行的引路人。
梅縣區程風中學總務處副主任 洪志良:他平易近人,跟老師們相處得都非常好,他也非常關心青年教師,是一個非常負責任的教導主任。
聞聲步入梅縣區憲梓中學的一間教室,陳偉雄正帶領學生觀看“9·3”閱兵儀式,感受祖國強盛,為愛國主義教育筑牢根基。
2025年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 陳偉雄:我認為現階段我們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樹人,要堅持德育為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要打破“唯分數論”觀念,更關注學生是否全面發展和健康發展。
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更要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陳偉雄就是這樣踐行著自己的教育理念。
梅縣區憲梓中學 初二(27)班 曾焯佳:老師細心的批注和評語,讓我感受到自己被“看見”,我不能辜負老師的期望。
梅縣區憲梓中學 初二(27)班 陳怡潼:陳老師的課堂充滿趣味,他會經常給我們拓展相關知識,激發我們對道法這門學科的熱情與興趣。
1998年,陳偉雄畢業于嘉應大學政法系政史專業,隨后在梅縣槐崗中學開啟教學生涯,擔任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師,次年9月,開始兼任學校少先隊大隊總輔導員。2004 年,他調任至梅州市梅縣區憲梓中學,從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工作。
從教27年,陳偉雄身兼數職,從班主任到團總支副書記,再到政教處副主任和體衛藝處主任。職務在變,責任在增,但他始終堅守教學一線,守好三尺講臺這塊教育主陣地。
作為市級、區級骨干教師、兼職教研員,陳偉雄一直秉持教學與研究并重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開展研究,又借助研究成果反哺教學,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理論水平。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陳偉雄多次獲得梅縣區“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稱號;獲評梅州市“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優秀德育工作者”。他撰寫的《基于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深度課堂教學初探》《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等學術文章在國家級、省級教育期刊發表。
梅縣區憲梓中學 教導處主任 王敏:陳偉雄老師工作認真,教學嚴謹,是很難得的教學能手,在教育教學和科研方面,他潛心地鉆研,精益求精,是我們憲梓中學道法學科的一面旗幟。
在憲梓中學,“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不僅是一句古訓,更是教師間互幫互助、共同成長的生動寫照。教師間“傳幫帶”、“結對子”的傳統,如同一股清泉,滋潤著教師隊伍。陳偉雄,便是這股清泉中的佼佼者,他經常指導青年教師,幫助他們快速成長。
2025年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 陳偉雄:有很多和我一樣優秀的老師,甚至比我更優秀的老師,他們同樣在自己的崗位上辛勤勞動,默默付出,我只是代表他們去“領”獎。未來,還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吧!
2025年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 李喜文:我們學校有一批扎根山區、默默付出的優秀教師,我只是學校的一個代表。假如說取得一點成績,也是學校和老師成就了我。最美的風景在路上、在工作崗位上!未來的教育之路,我將不忘初心,繼續努力,爭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
一支粉筆寫春秋,三尺講臺育桃李。在梅縣區的教育一線,還有無數像李喜文、陳偉雄這樣的優秀教師,他們把熱愛融入教育的每一處細節,用責任與堅守,推動梅縣區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三尺講臺育桃李
南粵沃土綻芳華
感謝每一位教師的堅守與奉獻
愿這份教育初心薪火相傳
照亮更多學子的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