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心理需要被傾聽和理解
而不是被塑造或控制
在梅縣區
從畬江鎮中心小學的沙盤游戲室到
高級中學的心理輔導室
從校園的心理游園會到
社區的“心靈驛站”
一張覆蓋全區的“心靈防護網”正悄然形成
這究竟是一張怎樣的網?
它又如何為成長中的心靈撐起“保護傘”?
2023年,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把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納入教育評估考核體系。而早在2020年,梅縣區就已啟動建設,用五年實踐為這項國家戰略提供了鮮活的基層樣本。
梅州市梅縣區教育局 古蓋立:為響應國家“健康中國”戰略和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需求,梅縣區于2020年啟動了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的建設,就是要著力解決心理健康覆蓋不足、專業力量不均衡以及社會治理的迫切需求這三大關鍵問題,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織密防護網,護航心靈路。
在梅縣區程江鎮大新城社區五樓,一座200平方米的“社區心靈驛站”成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陣地。2020年6月,梅縣區委、區政府統籌撥付50萬元建設資金,歷時兩個月完成場地改造與設施配置,于同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
如今,這座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已成為全區61所中小學共享的心理支持平臺。線上開通24小時心理咨詢熱線(0753-2589016),線下通過沙盤游戲、心理情景劇排演等形式開展心理疏導。
此外,還多次聯動校園與社區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活動。五年來,該平臺累計提供個體咨詢372人次、團體輔導78場、心理健康講座124場,服務覆蓋未成年人及家長5.2萬人次,完成心理測評建檔1.2萬份,為青少年心理健康筑牢“安全網”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
梅縣區校外心理健康輔導站 負責人 劉偉淦:我們輔導站也是跟學校、鄉鎮進行聯動的,去年,松源那邊發大水,我們專門有心理老師上門去做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打開心結。
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不僅在災害應急中發揮專業作用,還與學校共同打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關愛保護閉環體系,協同守護青少年心理健康。
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心理教師 肖惠婷:我們學校一般都是以分層干預和無縫銜接為原則,跟我們校外輔導站建立常態化的聯動,核心是各司其職,互為支撐,學校作為一個前端篩查與日常支持的陣地,校外心理健康輔導站,作為專業干預與深度支持的后盾,最終,我們通過這樣的標準化流程,實現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鏈條覆蓋,為學生構建更立體的心理支持網絡。
梅州市梅縣區教育局 古蓋立: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成立以來,有效指導全區61所中小學心理健康輔導工作,所有的中小學設立了心理咨詢室,梅縣外國語學校獲評省級心理健康特色校,石坑中學留守兒童心理教育課題結題,通過進校園活動覆蓋超千名學生,有效提升學生情緒管理和人際交往能力。
在梅縣外國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課內滲透+課外拓展”的特色模式:班主任每周在班會課融入日常心理疏導,專職心理教師則針對各年級學生成長需求設計“時間管理小能手”“新年夢想家”“高姿態能量”等主題心理課程,通過情景模擬、互動游戲等形式深化情緒認知。學校也會定期舉辦心理游園會活動,打造“情緒交換商店”“壓力釋放站”等沉浸式體驗場景,幫助學生在趣味互動中接納自我心理狀態,培養積極成長型思維。
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顯現,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作為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教育者,具備識別心理動向的優勢,可通過日常觀察實現早期干預。而家長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需轉變傳統管理思維,通過情感共鳴建立信任紐帶,以耐心傾聽化解情緒壁壘,允許孩子表達焦慮、委屈等負面情緒,更要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實現“早發現、早介入、早疏導”的全鏈條保護。
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 高三年級級長 羅樂歡:我認為家長在孩子心理健康護航中的角色核心是:成為孩子心理健康的守護者,而非管理者,用理解和信任為孩子的心靈搭建梯子,而不是筑高墻。讓孩子感受到:無論遇到什么,父母都愿意接納和支持我。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筑牢的“精神底板”,更是教育體系高質量發展中不容失守的“生命線工程”。下一步,梅縣區教育局將深入貫徹《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要求,持續推進服務創新,深化“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切實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護網”。
心理健康與素質教育從來不是兩條平行線
而是交織在一起的藤蔓
互相纏繞,彼此滋養
當政策溫度、專業力度與人文關懷相遇
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數據的增長
更是一個個生命
被看見、被治愈、被賦能的奇跡
記者:肖曉美 沈威
責編:肖曉美
初審:陳熠霖
審核:張仕加 溫錫良
監制:羅梓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