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尚豪(1917—1993),梅縣(今梅江區)中區人。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3年梅州中學畢業后考入中山大學生物系,成績優秀,多次獲獎學金和金質獎章。大學畢業后留校工作,后在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工作,在中山、同濟、復旦、武漢等大學任教。曾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藻類學會理事長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20世紀50年代初,黎尚豪開創性地提出并展開了(淡水)藻類實驗生態學的研究工作,通過大量野外采集與室內分離、培養等實驗技術相結合,逐步提出了一系列微藻培養基配方(如HB4,105,111號等),成功地建立了一套從試管到公斤級規模的微藻培養技術,為藻類的應用和理論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60年代初,黎尚豪受聘中科院水生所擔任我國第一個“藻類學研究室”主任。在黎尚豪的組織和指導下,藻類學研究室在綠藻作為高蛋白食品和飼料添加劑、作為治愈燙傷和頑固性潰瘍的輔助藥品,固氮藍藻作為水稻肥源等研究方面,相繼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同時發表了一系列在國內外頗具影響的學術論文。
80年代初期,黎尚豪參照國外有關動態,根據自己掌握的數據和資料,與曾呈奎院士等一道積極建議開發我國微藻產業,并被推為國家攻關的藻類飼料蛋白項目的起草人和負責人。從此,我國以螺旋藻(也是一種藍藻)為代表的微藻產業才逐步形成規模,魚腥藻作為飼料的研究也同樣取得了多項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