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強(1899—1968),梅縣(今梅江區)西區人,著名病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1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于梅縣樂育中學,同年考進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1922年畢業后赴德國留學,獲德國慕尼黑醫科大學博士學位?;貒髿v任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病理學研究所主任院長,中山大學醫學院教授、副院長,衛生部科學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病理學會副理事長等職。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梁伯強在學術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主要成就在肝疾病和鼻咽癌的開拓性研究。
1928年他與E·G·諾克(E·G·NAUCK)在《中華肝吸蟲傳染和原發性肝癌發生》一文中,首先在我國詳細地描述了這種相關現象,并提出肝吸蟲的感染,可能是原發性肝癌的原因之一。1956年,梁伯強在巴基斯坦第四屆醫學年會上宣讀了《有關壞死后性肝硬化的問題》的論文,首先闡明我國有壞死后性肝硬化這一類型,并指出病毒性肝炎是產生壞死后性肝硬化的原因。同時提出在我國肝硬化的原因主要不是由于營養缺乏和酒精中毒,這與當時國際上強調的“肝硬化的原因是營養缺乏和酒精中毒”的觀點大相徑庭。1959年在《原發性肝癌的形態學、病困學和在我國發病率的研究》一文中提出:病毒性肝炎一肝硬化一肝癌的發病模式,這一科學見解直到20世紀80年代始為病毒學、免疫學和超微結構的大量研究資料所證實。
在鼻咽癌病理學研究方面,他首創尸體上完整取出鼻咽部組織的解剖方法,通過精湛的研究首次在國際上系統地闡述了鼻咽癌的組織類型、組織發生學及其生物學特征,為研究鼻咽癌的組織發生和早期癌創造了條件。1962年在莫斯科第八屆國際腫瘤會議上,他宣讀了《鼻咽癌的組織學類型、生物學特性和組織發生學的研究》的論文,首先在國際上提出鼻咽癌的組織學分型,并詳細描述了各類型的病理組織學特點和它們的生物學特性;辯證地論述了腫瘤實質的間質互相關系,這一科學的論斷受到國際腫瘤學家的贊同。該文至今仍被視為鼻咽癌病理組織學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
梁伯強晚年致力于腫瘤病理學的研究,最早提出“腫瘤間質反應”的概念。在腫瘤病因醫學和病理學研究方面,他是首先提出這個新概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