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豪(1913—2005),縣(今梅江區)東郊人,著名橋梁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雙院士”。
1929年梅縣縣立中學畢業后,考入上海同濟大學,后赴德國留學,進入著名的達姆斯塔工業大學深造,榮獲兩個博士學位。并以優秀論文《懸索橋按二階理論的實用計算方法》,在德國《鋼結構》雜志發表,在國際橋梁工程界引起轟動,成為橋梁學界的經典性理論,被冠以“懸索橋李”而聞名于世。
1945年回國后,一直在上海同濟大學任教,歷任土木系主任、教務長、副校長、校長、名譽校長,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任職期間,他為同濟大學在培養人才、學科建設、發展科學研究和重建與德國的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顯著的貢獻。
在繁重的教學、行政工作和社會活動之余,同時堅持科學研究工作。撰寫有關橋梁的論文70多篇,在世界上產生極大影響。20世紀50年代先后應聘擔任武漢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大橋的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和主任委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力爭上海南浦大橋和廣東虎門大橋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并擔任這兩座橋和汕頭海灣大橋等專家顧問組組長。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又主持長江口交通通道和杭州灣交通通道的設計研究,擔任瓊州海峽交通通道初步設計的高級顧問和伶仃洋大橋工程首席顧問等。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工程技術顧問委員會的首席顧問,以遠見卓識的論證避免了一期工程下馬,并以其出色的理論分析“關于樁的水平位移、內力和承載力的分析”解決了工程中的樁基水平位移問題。
1982年,榮獲聯邦德國歌德獎章,1985年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授予他榮譽工學博士學位。1987年聯邦德國又授予他大十字功勛勛章,以表彰他發展中德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的功績。是國際橋梁與結構工程協會的資深會員和中國組組長,1981年被協會推選為世界十大著名結構工程專家之一,1987年又榮獲協會授予的“國際結構工程功績獎”。
1955年被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后改稱院士。1994年被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1996年榮獲“陳嘉庚技術科學獎”。
2005年2月23日李國豪病逝于上海,終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