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君勉(1882—1968),南口僑鄉寺前村人。少年在鄉求學,16歲到廣州謀生。1908年往香港在其堂兄潘祥初開設的“萬通安記”任司理,后自辦“南通公司”。期間,大力協助家鄉青年到印尼謀生。
1916年,潘君勉團結旅港嘉應商界同鄉倡議成立“旅港嘉屬商會”,被選為首屆會長。1938年,又與同鄉丘公冶、林翊球等人發起組織“南洋輸出入商會”,任首屆副理事長。40年代初,他先后在日本神戶開設“東明公司”,在香港、上海及家鄉南口開設“南通公司”,在九龍開設“南洋織造廠”,將各地貨物運往南洋各地銷售。
潘君勉一向同情和支持革命,早在辛亥革命期間,他在日本結識了孫中山,捐款支持同盟會,孫中山題寫“博愛”兩字的橫幅作紀念。1927年12月,張大雷、葉挺、惲代英、葉劍英等領導的廣州起義失敗后,葉劍英避居香港,住在李運金家中,潘君勉經常去探望,并向葉劍英提供生活費。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后,葉劍英任八路軍漢口辦事處主任,潘君勉不僅捐款在香港購買西藥和醫療器械運往抗日前線,還經常關照葉劍英在港家屬生活。1938年,大批愛國民主人士因遭國民黨通緝避居香港,潘君勉不怕牽連,與愛國民主人士李伯球、張文、丘哲等人時有交往,并提供經濟援助。1946年,李伯球等在香港主辦《人民日報》,潘勉亦捐款支持。
潘君勉還熱心公益事業,曾主動把元朗坳頭之地產捐贈給九龍博愛醫院興建大樓;1944年與溫克威、陳柏麟等人倡辦梅縣縣立第二中學(即今南口中學前身);捐款資助家鄉毅成學校和安仁中學興建校舍;1950年南口中學籌募建校經費時,他帶頭捐獻并發動旅港嘉屬商會成員資助。
1968年,潘君勉在香港病逝,終年87年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