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逸橋(1874—1926年),家名錫元,學名延懿(元驥),字逸橋(乙橋),梅縣松口銅盤村人。謝逸橋之弟謝良牧(1883—1931年),家名鈞元,學名延譽(圓人),字叔野(良牧)。父親謝國生為邑中宿儒,生有八子,逸橋居長,良牧居三。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在香港籌劃革命,謝逸橋和謝良牧專程赴港謁見孫中山。兄弟返鄉后,謝逸橋協助嶺東名儒丘逢甲、溫仲和創辦汕頭同文學堂,傳播新學,宣揚民主。1904年兄弟兩人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結識了黃興等一批愛國志士。1905年8月,孫中山、黃興等在日本東京組織同盟會,謝逸橋兄弟同時加人,良收任執行部會計長;逸橋為嶺東(粵東)地區代理主盟人。
1907年3月,孫中山委派謝良牧負責在梅縣策動起義工作,謝逸橋則通過鐵路渠道秘密運送軍火和傳遞信息,參加了5月22日舉行的黃崗起義。1908年春,謝逸橋、謝良牧奉孫中山之命,赴南洋募集經費以支持黃興等組織的欽州、河口起義。1910年11月,孫中山到按榔嶼召開同盟會員會議,謝氏兄弟參與接待工作。會上孫中山決定組織廣州起義,計劃籌措經費10萬銀元,謝氏兄弟主動承擔籌募任務。經過他們的努力,募得革命活動經費20萬銀元,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后,謝良牧力主策動廣東水師提督李準起義,加速廣東的光復進程。民國成立后,謝逸橋多次謝絕政府當局之邀請,不愿為官,返鄉居住。謝良牧則當選為參議院議員,繼續追隨孫中山革命,參加討袁護法運動。1917年,謝良牧奉孫中山之命,與海軍總長程壁光共謀護法,率艦隊南下。1921年5月,謝良牧任中華革命黨廣東籌備處處長。陸海軍大元帥府參議。翌年6月,陳炯明叛變,炮轟總統府,孫中山避走于寶壁艦,后轉移至永豐艦指揮平叛。謝良牧隨孫中山,在永豐艦上就任中路討賊軍總司令職,組織力量討陳。
1923年,孫中山從上海返粵,復大元帥職,謝良牧先后任廣東政務廳廳長、大本營內政部第一局局長。1924年國民黨改組,謝良牧被選為中央臨時候補執行委員。他擁護孫中山,推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主張,為促進國共兩黨合作,推動國民革命盡心盡力。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謝良牧不再過問時局。
謝逸橋、謝良牧兄弟參加民主革命過程中。與孫中山結下深厚的情誼。1918年5月,孫中山由廣州經汕頭到大埔三河壩視察援閩粵軍時,專程到松口探望謝氏兄弟,駐足于謝氏“愛春樓”盤桓3日,親書門樓兩聯以贈,一是“博愛從吾好,宜春有此家”。另聯是:“愛國愛民,玉樹芝蘭佳子弟;春風春雨,朱樓畫棟好家居二還為謝逸橋題詞:“吉光片羽珍同壁,瀟酒迫秦七,好詩讀到謝先生,別有一番天籟任縱橫。五陵結客賒豪興,揮金為革命,憑君紐帶作橋梁,輸送僑胞熱血慨而慷?!笔①澲x氏襄助革命義舉。
謝逸橋長期患咯血病,于1926年5月在汕頭病逝,終年53歲。謝良牧于1931年病逝于廣州,終年48歲,葬于廣州紅花崗,國民政府為其舉行隆重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