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詩五(1843—1911),名居實,家名守官,字仲遂。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今梅江區三角鎮圣人寨下。梁詩五出身于書香世家,由其高祖開始,至他本人,連續五代蟬聯科甲。高祖梁德隆,乾隆四年(1739年)中進士,任江西瑞金縣知縣;曾祖梁鳴岡,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舉,官江西贛州同知;祖父梁念祖,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高中解元,成為梅州歷史上著名的“五科五解”之首,官河南汲縣知縣;父親梁光熙,咸豐元年(1851年)舉人,任青海西寧訓導。
梁詩五有家學淵源,自幼聰慧好學,曾從梅縣名舉人張麟定(眉叔)求學,與黃遵憲、丘逢甲、溫仲和等為知交,常研討時務,文章氣誼并重一時。光緒八年(1882年)考取秀才,光緒十五年(1889年)考取廣東第20名舉人。先后受聘掌教于廣州羊城書院和應元書院,任監院或山長(即院長)共達14年。在廣州掌教期間,曾于光緒十九年至二十四年與翰林溫仲和等編撰《光緒嘉應州志》,任分纂之職。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得其旗籍門生欽使楊晟的保奏,出任駐日使館參贊兼商務委員。1905年受命兼任長崎正領事官。翌年,調任駐德使館參贊。因頗有建樹,是年冬獲清廷獎掖選用知府,加鹽運使銜。旋即銷差歸國候選。宣統一年(1909年)六月,被任為駐比利時使館參贊官。1911年5月,因病回國,病逝于鄉,終年69歲,清廷賜寶星勛章,從二品官銜。著作有《梁詩五先生遺稿集》十數萬言。
他在任駐日、德、比外交官期間,正是列強虎視眈眈、欲瓜分中國之時,為挽救國家危亡,他不僅在外交上做了大量工作,還悉心研究日本、西歐諸國富強之道,通過“周咨博訪,探本求源”,深感各國之強盛,皆賴于其實業及學術文化之進步。因此。他主張效法日本等國,實行改革圖強,故其所作的政經策論或與高官顯宦及僑賢鄉彥的公私交函中,常直陳其見解主張,“大聲疾呼,欲變法維新,以救亡圖存。凡關于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教育、實業,均悉力規劃,欲融合五千年文化與五大洲新科學,以警朝廷,勵同志,喚民心”(梁筠端《先嚴舊事回憶》),以期改變朝野視聽觀念,蔚成改革風氣,使國家走上富強之路。梁詩五的種種勵精圖強之策,雖因清廷腐敗而大志未酬,但他的勇于改革的新思想、新理論,畢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