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淳(1585—1665),號二何,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生于梅縣松口洋坑祥安圍。自幼聰穎過人,十二、三歲能下筆千言,為時人所稱羨。十九歲考中秀才,明萬歷三十七年己酉(1608年)中解元。時朝政衰敗,民不聊生。梅縣境內,遭天災,發生大饑荒。李二何目睹災情,內心極為難過,與邑中商會共商平糶賑民辦法、首先捐出自己赴京會試的津貼花銀,兌換官谷,散賑饑民。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他有感于梅溪(松口)出口處“山川文峰欠佳”,集資興建元魁塔。明天啟二年(1621年)為陰那山修志,并在鄉開設私塾“五龍館”,歲招生百人,為梅縣后來文風鼎盛,作出了一定貢獻。天啟三年(1622年)入都,至崇禎元年戊辰(1628年),44歲中第18名會魁。越三年,始派任山西翼城縣令。到任后,捐俸銀130兩建“翔山書院”,課士育才,政務余暇,親為生員講學。至崇禎癸酉、丙子兩科,翼城士子中舉人者20余人,其中有6人登進士。翼城士紳為李二何建生祠——“李夫子祠”。崇禎八年(1635年),調往山西曲沃任知縣,又在當地建喬山書院,捐俸銀100兩為該縣科舉諸生作書卷資,申明學道,豎碑學宮。后曲沃一連三科得中榜眼。人稱李二何為“嶺南夫子”。
崇禎十一年,朝廷為選拔真才,考選翰林,李二何由于在山西兩縣政績顯著,得當時京畿魏柱史薦賢,參加殿試,御試答策切中時弊,召對稱旨,欽取第一,授翰林院編修,并被命為東宮侍講,教授太子朱慈火艮讀書。此后,他在“恭逢圣明千秋之遇疏”中建議不拘一格選用人才,并指出當今朝臣的四個劣性錮習:“一好浮議求勝;二不肯實心做事;三庸庸者各為其身家;四矯矯者各標其門戶。”他認為這些人的病根在于“安處”二字,建議皇帝甄別群臣,察其優者超擢,劣者處治。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陷京,崇禎皇帝自縊于煤山,太子朱慈火艮及李二何被俘。越明年,李自成兵敗西撤,李二何趁亂攜太子朱慈火艮潛返回里隱居于陰那山,并組織訓練鄉兵,在老家松口一帶收稅、募資,以圖東山再起,恢復明朝。后見中原清軍勢大,反清復明無望,便勸太子就此出家,削發為僧,稱“大歲和尚”。李士淳作有小歇石詩“鐵橋過去便桃源,石上桃花不記年。寄語中原車馬客,風塵暫此一停鞭。”和靈光寺紫殿上對的聯:“黃鶴樓上,物換星移,但求水碧山青,再至呂仙逢舊主;白鹿洞中,春回秋去,又見花開子結,重來學士認前身。”隱喻其事。自后,李二何筑室于陰那山靈光寺三柏軒隱居,著《三柏軒文集》,并在“粲花館”課士育才。68歲時又重建松江書院,筑敕書樓珍藏明祚史籍頌典約法,作講學行反清復明的據點。李士淳70歲修《程鄉縣志》(《葛志》)。75歲登元魁塔作“登塔記”,78歲作《古今文苑序》。在這些著述中,都蘊蓄著憂國為民的宏愿,寄厚望于后生青年一輩。其主要著作有《古今文苑》、《三柏軒集》、《燕臺近言素言逸言》、《質疑十則》、《詩藝》、《陰那山志》等。
清廷為籠絡民心,幾次征召,李二何辭以老病,堅臥不出。其登塔詩云:“南山秀色喜長在,北闕征書莫再來”。李二何一直隱居于陰那山林下十余年。清康熙四年(1665年)病逝于松口,終年8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