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清高(1765—1821),嘉應州金盤堡(今梅縣丙村鎮金盤鄉)人。18歲至海南島謀生,途中遇風覆舟,為外國商船救起,從此他便在該船上當船員,走遍亞、非、歐三大洲。每到一個國家就學會當地語言,記述其島嶼、港灣、要塞、風俗和物產等。如是歷十四年,當他31歲時,因雙目失明而被解雇。他只好回到廣東。
謝氏先后到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見聞極為豐富。他流寓澳門,靠口頭翻譯收入度日。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春,同鄉舉人楊炳南游澳門時,與謝清高相識,二人過從甚密。謝氏向他講述自己當年在南洋各地種種見聞。楊感到這與過去有關外國的記述有所不同,而且謝氏要求他代為筆錄,以付后人。經楊細心記錄,整理成書,取名《海錄》,于同年底付梓刊行。
查我國過去著書談海事者,真如鳳毛麟角。明朝只有黃衷的《海語》,其后就要算是清朝的謝清高的《海錄》了。唯前者所錄是間接傳聞,缺乏真實感;而后者雖只有二萬二千多字,但其內容直接出自口述者自身經歷,較有價值。而且清高意在傳世,無嘩眾取寵之意,真實性高。
《海錄》一書,據清《光緒嘉應州志》載,呂調陽及清高之族弟謝云龍均有重刻本。其后《海外番夷錄》以及“海山仙館叢書”、“小方壺與地叢鈔”均全文采載。商務印書館于民國25年(1936)作為“叢書集成”,連同其他三篇《新加坡風土記》等一起集結為一冊出版。其中《海錄》一篇,乃據“海山仙館叢書”本排印的。后人對《海錄》評價甚高,如林則徐稱其“所載外事頗為精”,并鄭重地將其推薦給道光皇帝。在呂調陽重刻書的《序言》中,褒獎備至,謂“中國人著書談海事,遠及太平洋外大西洋,自謝清高始。”《海錄》無疑是我國近代史中一本有關華僑與國際關系方面的重要參考書。作者謝清高的姓名事跡已載入《辭海》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