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面積】 梅縣區位于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上游,梅州市中部。位于北緯23° 55′—24° 48′、東經115° 47′—116° 33′,東西寬78千米,南北長98千米;東鄰大埔,西界興寧,南連豐順,北接蕉嶺;東北與福建省上杭、永定毗連,西北與平遠接壤,中部環接梅州市梅江區。2022年年底,全區總面積2482.86平方千米。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盆地、丘陵、山地分別占總面積的22.5%、55.4%和22.1%。
【自然環境與資源】 境內千米以上山峰9座,最高陰那山五指峰1297米,次為王壽山1147米。主要河流有梅江河、石窟河、程江河和松源河,梅江為主干流(母親河),流經區境約70千米,年平均徑流總量90多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30萬千瓦,占全區水能理論蘊藏量40.13萬千瓦的75%。隆文鎮巖前村“綠窟潭”是國內首個頂級待開發的水下全淹洞。
礦產資源以大理石、煤、鐵、錳、鎢、鋅、銅、石灰石等為大宗,其中大理石儲量40多億噸、煤近4億噸、鐵1318萬噸、錳700萬噸。
野生動物資源獸類主要有野豬、黃猄、大靈貓(五段子)、狐、貍、野兔、黃鼠狼、豪豬、松鼠等10多種,禽類有竹雞、雉雞等,鳥類有斑鳩、鷓鴣、貓頭鷹、喜鵲等10多種,魚類有河鯰、斑魚、黃鱔、泥鰍等近10種,兩棲爬行類有田螺、鱉魚、龜、青蛙、穿山甲、金環蛇、銀環蛇等10多種。
植物資源主要有金柚、茶葉、柑橙、香蕉、柿子、西瓜、烤煙、仙人草、竹筍、南藥等。
【氣候】 2022年,梅縣區平均高溫日數(日最高氣溫≥35℃)52天,比常年多10.6天。年平均氣溫21.9℃,比歷年平均偏高0.1℃;年降水量1841.3毫米,比歷年平均偏多24%,特別是“龍舟水”期間(5月21日-6月20日)連續31天每天均有降水,累積降水量達555.6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12%,為歷史同期第一多。年日照時數1851.6小時,比歷年平均偏多2%。年極端最高氣溫39.1℃,出現在7月25日;年極端最低氣溫0.2℃,出現在12月19日。最冷月平均氣溫比歷年同期平均偏低2.6℃,最熱月平均氣溫與歷年同期平均偏高0.9℃。2022年的氣候特點是:全年降水量較常年偏多,年平均氣溫較常年基本持平,“龍舟水”偏多,氣象干旱階段性發展。影響我區的臺風2個,較常年略少,總體影響輕。
【旅游景區景點】 主要有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雁南飛茶田度假村,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葉劍英紀念園、雁山湖國際花園度假區、千年古剎靈光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南壽峰健康產業園和大觀天下文化旅游產業園,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元魁塔,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古街——客鄉老街,最具代表性的中國五大特色建筑客家民居圍龍屋南華又廬、丙村溫公祠,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南口麓湖山莊,國家級古村落水車茶山村、南口僑鄉村,廣東省十大最美古村落雁洋橋溪村、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和歷史文化名街松口、世界最大圓形建筑——梅縣文體中心,主要地方名勝陰那山、王壽山、九龍嶂等。
【榮譽與人物】 梅縣區先后榮獲中國金柚之鄉、全國水果百強縣、中國旅游強縣、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山歌藝術之鄉)、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文明縣城、國家衛生城市等稱號,并被確認為中央蘇區縣、中國長壽之鄉。是傳統的文化之鄉、足球之鄉、華僑之鄉。2019年,梅縣區獲評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區、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入選國家、省級現代農業(金柚)產業園創建名單,于2021年11月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梅州綜合保稅區于2021年12月通過國家正式驗收。2022年,入選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獲評2022中國最美縣域、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省制造業發展較好縣、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重點縣。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客家話方言以梅縣客家話為代表,文化底蘊深厚,孕育出不少杰出人物。著名的有清代著名詩人宋湘、黃遵憲,辛亥革命烈士陸軍上將鄧仲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開國元帥之一葉劍英,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憲梓,兩院“院士”古德生、張楚漢等杰出人物。
【行政區劃】 2022年,梅縣區轄新城工委、扶大高新區管委會、程江、南口、畬江、水車、梅南、梅西、石坑、大坪、城東、石扇、白渡、丙村、雁洋、松口、隆文、桃堯、松源等19個鎮(辦事處、高管會),梅縣區共有355個行政村、34個社區居委會。
【地區生產總值】 2022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38.2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