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菜口味咸重、能耐久藏
客家菜常用的特殊食材,首推味道咸重的腌菜及醬菜,如:福菜、梅干菜、菜脯、荀干、醬瓜、咸冬瓜等,都是風味十足的代表性食村,這些食材腌成之后,有的木身即是十分開胃的下飯小菜,有些則用來搭配其它食材蒸煮炒炸,做成一道道特色鮮明的客家枓理,它們的共同點是口味咸重、耐藏耐放,滋味各有巧妙。
或許是吃慣咸重的口昧,客家菜中即使是沒用到腌菜的一般家常小炒,口味也相當地濃重夠昧,例如有名的「客家小炒」即是最好的例子。
飲食反映民族勤儉性格
客家人之所以喜愛制作腌菜,據說是因為客家鄉親早年自中原輾轉南遷,歷盡艱辛,養成勤儉樸實的性格,而且在長途跋涉的行旅中,為了方便攜帶及保存食物,發展出許多加工儲各式各樣的腌菜及醬菜。
也有一個說法是客家人十分好客,人情味濃厚,親朋鄰里之間互動頻繁,為避免客人上門菜不夠吃的窘境,而有隨時準備腌漬材料的習慣,逢年過節或親朋造訪時,即能馬上取出,搭配雞鴨魚肉上桌宴客。
客家菜與其它料理在烹調上還有一點不同,就是十分講究食材的定型及入味,幾乎所有以雞、鴨、魚、肉為主材料的菜,都會經過先煎炸、再蒸煮或燒燉的過程,耍不然就是先蒸煮,再煎炸或快炒、燒燴,作法雖然稍嫌繁復,但是以此創造出多變的口味及豐富口感,都能讓人吃得相當過癮。
湯料豐盛,口味清淡甘鮮
除了眾多的下飯妤菜外,客家料理中的湯品,如福菜肉片湯、菜脯雞湯、咸菜鴨肉湯等,都是頗具代表性的好湯,處理時要先沖泡、除去腌菜過重的咸昧,以免干擾到材料本身的鮮味及腌漬后的清香,希望口味極重的腌菜烹調而成湯品時,湯頭還能擁有清澈鮮美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