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款客家人的零食,因其粒小、柔韌、甘甜,也被稱作客家傳統的“QQ糖”,因其顏色跟巧克力相似,也有人稱它為客家人的“巧克力”。看到這,相信已經有人猜到了,它就是菊花糕。
菊花糕的由來
菊花糕是梅縣特產之一,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問世。據說發明菊花糕的,是清代潮州府豐順縣湯坑鎮西市田中央的張氏家族。光緒年間,張家為躲避瘟疫,舉家遷徙到了梅縣畬江圩鎮上,并以“義興”為牌號,專門做些糖果、糕點的加工、批發生意。定居畬江以后,張家將豐順湯坑一帶流行的“噴水糕”(因蒸時會噴水而得名)加以改良,發明出了今天的菊花糕。
《梅縣文史資料》第十三輯曾有記錄,客家人往返南洋時,菊花糕總是必不可少的“等路”(禮物)之一。
菊花糕跟菊花并沒有關系,雖名為菊花糕,但菊花糕的制作材料里并沒有菊花,只是因為用來制作菊花糕的模子是菊花紋形的,所以叫菊花糕。
菊花糕的制作過程
菊花糕實際是用糯米為原料,加上麥芽、白糖、榛糖、生油等搓成糕坯。搓成糕坯后的菊花糕半成品是白色的,將其用模具按成一個個形似菊花的小塊,隨后將其放入蒸籠中蒸熟,待其冷卻后,就變成了淡淡巧克力色的菊花糕。
這樣的菊花糕外形美觀,質地軟韌,香甜可口,齒頰生香,格外受人喜歡。如今,雖然小零嘴越來越多,但菊花糕的這種味道卻是客家人記憶中永遠的味道。
(葉惠玲/整理 刊于2019
年
11
月
9
日梅州日報 原標題《菊花糕:客家傳統的“QQ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