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梅縣區南口鎮僑鄉村
那清新明秀的田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
那古色古香的圍龍民居讓人流連忘返
其中獨具特色的東華廬
因外貌樸素淡雅
屋宇內文化氣息濃郁
吸引著人們前往游覽


東華廬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堂屋背后半圓形圍龍檐廊采用立柱加圍欄,線條圓潤舒暢,氣勢如虹。

大門前是一高一低的二級禾坪,外圍高高的圍墻與外界隔斷,圍墻左右兩邊留小門供人出入,
整體結構屬于三堂四橫一圍龍半封閉式的客家民居。


中堂是整座房屋的核心,因此裝飾得分外華麗。屋檐裝飾木雕和兩邊廂房的屏風以及堂屋墻上的壁畫。


這些木雕和繪畫所包含的濃郁的文化氣息,承擔起了“成教化,助人倫”的功能,深深地銘刻在家族后人的心里。

而兩側廂房,其屏風門的腰板雕刻精細,為四季花草、文房四寶和傳說故事,同樣是畫面生動,內涵深刻。

面對東華廬處處彌漫著
如此濃郁的儒家文風
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它的主人
是誰如此慷慨地花費重金建房造屋呢

1885年出生,6歲啟蒙讀書,清光緒三十三年畢業于梅城嘉屬官立中學,
后與同村六人應族中宗親潘祥初之招赴日本大阪一工廠學習紡織漂染工藝,
后又就讀東京某機織學校,期間勤工儉學做店員,從而熟悉經商之道。

民國前一年,得族人潘君勉等人的支持,集資在神戶開設“得人和”商號,
由于經營有方,生意迅速擴展至雅加達、棉蘭、上海和香港等地,號稱旅日華商第一家,
有一段時間企業聲望曾與三井、三菱齊名。

潘植我自幼喜歡書法,每早晚必勤于研究,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
他曾恭請近代著名書法家、清末最后一名狀元張春霖書寫《朱伯廬治家格言》全文,攜往日本精印成冊。

顯然,偏愛書法藝術的潘植我,是一位善于在散淡優雅的山鄉景物中,
尋覓意味深長風情的文化人。在建房造屋時,他融入自己的喜好,傾入自己的情愫,從而造就了東華廬深厚的儒家文化氛圍。

當前,梅縣區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外提顏值,內修氣質,打造美麗特色鄉村。
梅縣區的千年古鎮、古民居、古驛道等客家文化特色得到中國鄉村復興論壇組委會的青睞,
并定于4月16日至19日在梅縣區松口鎮、南口鎮舉辦中國鄉村復興論壇。

借助此契機,梅縣區南口鎮與知名民宿精品酒店投資服務商“寒舍”簽署“讓我們住進舊時光里”民宿投資項目。

此項目計劃投資1500萬元,租賃僑鄉村“東華廬”房屋及附屬土地、果園共3200平方米,
在最大限度保護古建筑原貌的基礎上,對“東華廬”進行適當改造,打造一間國際化兼具客家特色的民宿精品酒店。

從源頭上活化傳統建筑,在展現客家風土人情的同時,
更為當地百姓提供了一個就業機會,推進文化與商業相互交融,為當地鄉村振興和特色旅游發展貢獻力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