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攻堅之年。做好2020年梅縣區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根據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六爭六補”和“123456”的思路舉措,進一步夯實數字政府基礎能力、擦亮“粵系列”移動應用品牌,強化市縣改革協同,加大對新冠肺炎防控等重點工作的支撐力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動營商環境和民生不斷改善。
一、以大數據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充分發揮數字政府平臺對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的支撐作用,在信息發布、數據分析和在線服務等方面發力,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更好實現網上快捷辦事、平安辦事、健康辦事,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一)建立疫情數據實時共享機制。構建防疫數據采集和共享機制,圍繞嚴格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等業務需求,統一歸集基礎數據,為疫情防控分析提供數據支撐。(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二)加強防控數據分析應用。依托疫情數據分析平臺,對相關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和動態分析,實現對重點地區來梅人員“一人一檔”精準管理和服務。通過完善疫情防控服務專區,推廣“粵康碼”等小程序,及時發布和推送權威疫情信息,為群眾提供疫情線索尋人、個人健康申報、疫情群眾監督等便民服務。以梅縣區政務服務中心為使用節點,大力推廣“粵康碼”小程序,按照上級要求及時做好“梅縣疫情防控”情況和數據的報送。(區委政法委、區公安分局、區交通運輸局、區衛生健康局、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三)優化在線政務服務。依托數字政府一體化平臺,梳理群眾常用、急用的高頻服務事項,進一步優化在線服務流程,讓更多事項實現在線辦理、不見面審批、不出門辦成事。加大“粵政易”協同辦公平臺的推廣應用力度,實現在線審批、遠程開會,減少人員聚集,確保視頻會議系統運行穩定。(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二、夯實政務數據基礎設施
(一)持續做遷云上線工作。推進政務云服務應用,進一步推動我區非涉密政務信息系統遷移上云。今年完成“智慧農業”等3個以上業務系統遷移上云。(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二)大力推進政務外網升級改造。協助做好全面啟動政務外網IPv6升級改造工作,完成區、鎮、村電子政務外網骨干網進行完善擴容,實現千兆到區,鞏固百兆到鎮、50兆到村。推動分散隔離的非涉密業務專網,通過網絡割接、線路合并等方式,按需整合到市統一電子政務外網體系。(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三)推進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協助做好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升級,做好梅縣區政務信息資源數據錄入工作。推進“數字梅縣”建設,植入使用“粵政圖”,實施“數字政府”應急指揮、輔助決策、大數據可視化等相關功能的“智慧梅縣”二期升級改造,在城市管理、政務服務方面,為我區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構建數字城市提供參考依據,力爭打造粵東“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示范點。推動部門數據對接,通過數據交換接口,融合各部門的數據資源,建立專線獲取各部門“數字政府”需求數據。建設“視頻采集”系統和“視頻數據”中心,加強視頻集成監管,采集區、鎮、村前端的視頻資源信息,為“數字政府”提供監控“一張網”的功能應用和提供平臺支撐。(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四)全面深化數據治理。協助做好市政府優先開通50種常用證照發證服務和200項高頻事項用證服務,實現企業群眾辦事“免證辦”。依托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和省政務大數據中心,按省統一部署實現與70項國垂系統高頻數據的對接,并按市級要求完成區級的證照“免證辦”延伸使用和數據對接、掛接工作。(區直有關部門按職責負責)
三、進一步加強“粵系列”品牌推廣應用
(一)粵省事。拓展“粵省事”服務事項覆蓋范圍,繼續大力推動人社領域29項高頻民生服務事項“指尖辦”,實現水電氣用能報裝功能作為梅州特色服務上線,配合省推進交通、民政、醫療、教育、社會治理等高頻服務事項上線,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全區實名注冊用戶數突破30萬。(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二)粵商通。進一步梳理企業高頻服務事項和梅縣區特色政務服務事項,推動市場監管、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公共資源交易、用能報裝等領域企業高頻服務事項作為我區特色事項入駐“粵商通”平臺,實名注冊用戶超過50家企業。(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三)粵政易。全面開通“粵政易”平臺公務員賬號,推動“粵政易”平臺在我區的推廣應用。(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四)粵監管。配合做好“粵監管”應用工作,以市市場監管局“雙隨機、一公開”綜合監管平臺和市司法局的行政執法“兩平臺”等監管業務系統的應用為主線,推廣到我區主要監管執法單位使用。年底前實現我區活躍用戶100人以上。(區司法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牽頭)
四、支撐重點領域改革建設工作取得新突破
充分發揮數字政府改革的支撐牽引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等重點工作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以點帶面推動其他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優化提升政務服務大廳“一站式”功能。全面實行容缺受理制度,推進區、鎮、村三級實體大廳擴容提質,按照“應進必進”原則推動區鎮兩級政務服務事項100%進駐實體大廳。進一步梳理公布“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目錄,形成事項梳理優化動態管理機制。推進政務服務事項“一窗受理”工作,年內實現區、鎮兩級政務服務事項90%以上實現“一窗”分類受理。加強與國家、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對接,抓好“政務服務一網通辦”。開展政務服務“好差評”工作,完善相關評價管理制度,推進線上政務服務平臺和實體政務大廳“好差評”功能改造,將“好差評”結果運用到效能監督體系中,不斷推進我區作風效能建設。推進區、鎮、村三級政務服務大廳部署自助終端機,推動自助終端由專用一體機向綜合一體機逐步轉換。每個鄉鎮及中心片村各部署1臺政務服務一體機,共計35臺。推進區行政服務中心前臺辦公系統升級改造,實現數據與智慧梅縣政務指揮中心互聯互通,完成數據統計分析功能,電腦換代更新等。(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二)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推動工程建設審批管理系統落地運用,推動市縣兩級工程建設項目基本信息和審批數據全面共享和實時同步。充分利用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基礎支撐能力,推進企業用水用氣報裝“一網通辦”,實現全流程不見面審批。建設不動產登記信息平臺,構建不動產登記“網上辦”服務體系,實現24小時“不打烊”。壓縮不動產登記辦理時間,實現一般登記3個工作日內、抵押登記1個工作日內辦結。(區住房城鄉建設局、區自然資源分局牽頭)
(三)對接全省統一的規劃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對接國家規劃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及省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等,推進規劃信息互聯互通、歸集共享,實現對發展規劃、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等4類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進行動態監測和統一管理,更好發揮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區發展改革局牽頭)
(四)對接省中小企業融資平臺。推動金融機構對接省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并上線金融產品;協調相關部門整合行政區域內稅務、自然資源、市場監管、生態環境、海關、公檢法、公積金、社保、水、電等有效數據接入平臺;協調相關部門推動我區中小企業與平臺對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區金融局牽頭)
(五)繼續深化“智慧應急”體系建設。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支撐,進一步打通公安、應急管理、城市管理等部門的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整合城區數字化城市管理等現有信息系統,圍繞突發事件、應急事務或重大活動保障等重要事件,結合“粵政圖”平臺提供的地理信息支撐能力,建立全區協同聯動指揮平臺。推進聯動指揮“一張圖”建設,提供智能化調度和審核能力,實現任務的統一分派、調度、處理和反饋,有效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區應急管理局牽頭)
(六)積極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監管一體化能力。梳理整合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修復等信息,利用“粵政圖”等應用平臺,通過三維模型、地圖圖示等形式展現,為我區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決策支撐。建設污染源綜合管理系統,實現污染源、散亂污染企業、醫療廢物以及固體廢物等污染物(源)的精細化管理。加強生態環境執法智能輔助能力,通過污染源、環境質量數據等綜合分析,協助執法人員精準執法、科學執法,提升執法效率。(區生態環境分局牽頭)
(七)加快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圍繞服務健康廣東戰略部署和重大傳染病防控要求,加快各級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及村衛生室接入政務外網,健全完善全區衛生健康業務網絡。積極謀劃,加快推進市級全民健康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建設,實現公共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物管理、公共衛生、計劃生育、綜合管理等七大業務應用協同和監管。推廣使用電子健康碼,實現發碼率達到60%。按省統一部署構建醫療保障信息化平臺,打造“智慧醫保”“陽光醫保”“安全醫保”,提升待遇保障、醫藥服務管理、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基金監督等方面數字化水平。(區衛生健康局、區醫療保障局牽頭)
(八)加強“互聯網+旅游”建設。圍繞行、住、食、游、娛、購等元素,聚焦山水、生態、紅色、新農村等旅游資源,有效整合商家、服務機構和旅游內容,推進政府對全域旅游產業鏈的統一融合,實現旅游相關數據資源的綜合應用,為政府、商家、游客和服務機構等提供多元化服務。建設微信公眾號、小程序、APP等移動端應用載體,推動實現“一部手機游梅州”,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服務、旅游體驗服務、智慧旅游體驗,提升旅游業務營銷和服務能力。(區文化廣電旅游局牽頭)
(九)深入實施“互聯網+人社”行動計劃。加強“互聯網+”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建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數字化終身教育,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精準服務水平。探索推動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一卡通”服務管理模式,推動社會保障卡線上線下應用融合,深化社會保障卡在人社、民政、惠農、扶貧、醫療等領域應用。(區民政和人社局牽頭)
(十)持續推進“智慧水利”建設。圍繞人民群眾對水污染的關切問題,推進“互聯網+河長制”應用,全面梳理梅江、程江、石窟河等水系資源,推進“梅州智慧河長”管理平臺在我區運用。推動對河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匯聚水資源、水環境、防汛抗旱管理等方面相關數據資源,進一步拓寬公眾參與河長制工作的渠道,暢通群眾舉報方式,為各級河長和河長辦工作人員指揮調度、河湖信息查詢、河長巡河和業務處理提供保障等。(區水務局牽頭)
(十一)積極構建智慧農業新模式。圍繞“三農”信息化發展,建成服務管理決策的農業信息專項數據庫,包括農業用地信息、農業生產信息、農產品信息、農商信息等。建設“三農”綜合服務平臺,實現農業信息智能化采集和管理,將農業信息資源服務延伸至鄉村和農戶。匯聚整合農業系統資源,推動合理重點項目、農產品全流程安全溯源、農業災害監測預警、農業污染防控整治、政府監督管理等關鍵業務環節向智能化、信息化、精細化方向發展,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率。(區農業農村局牽頭)
(十二)完善精準扶貧數字化管理服務體系。圍繞“六個精準”要求,完善扶貧建檔立卡信息系統和大數據平臺建設,健全扶貧信息動態公開機制,建立對返貧及新增貧困人口的監測預警機制。加強扶貧與教育、民政、人社、醫療保障等部門間信息交換和共享,做好扶貧工作的數據收集分析研判,提高扶貧工作效能和透明度,確保精準驗收,以數據支撐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區扶貧開發局牽頭)
(十三)全面提升法治梅州信息化水平。推進法治廣東信息平臺建設落地應用,提升法治建設、法治督察和法治廣東建設考評的信息化水平,提高行政立法、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審查備案、行政復議等方面工作效能。加快推進行政執法“兩平臺”在我區的推廣應用,深化行政執法大數據分析應用。(區司法局牽頭)
(十四)大力提升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繼續推進人口、車輛等公安基礎數據與政務數據的深度融合應用,推出100項“打防管控服”智能化應用,推動社會治安防控從事后被動應對向事前精準預警、趨勢預判和主動服務轉變,從“單打獨斗”向“共建共治”轉變,積極支撐平安梅州建設,切實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區公安分局牽頭)
(十五)推廣政務協同辦公平臺應用。實現全區政府工作人員的認證,推進電子公文交換系統在全區各部門全面部署應用。(區政府辦公室、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十六)推進“互聯網+公共資源交易”專題建設。協助和參與基于現有的網上交易系統建立不見面開標大廳,優化投標人在線遠程解密功能,實現投標人無需到現場即可解密投標文件,節約投標成本,解決開標現場繁雜擁擠問題。積極開展差異化探索和創新實踐,推廣建立遠程異地評標系統,通過遠程異地評標、評審等方式加快推動優質專家資源跨地區、跨行業共享,有效減少評標人員聚集,實現有限專家資源充分共享。(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十七)推進惠民資金補貼“一卡通”監管平臺建設。健全惠民資金補貼“一卡通”監管平臺,進一步推進資金管理部門間信息共享,最大限度避免虛報冒領、貪污侵占、截留挪用財政補貼資金等違規問題發生。(區財政局、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完善體制機制。完善政務信息化服務項目管理制度,厘清政務服務數據管理部門與其他職能部門的項目管理邊界,探索建立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整合優化技術力量,推進區政務大數據中心能力建設。完善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機制,用制度管人管事。(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區委編辦負責)
(二)加強宣傳和培訓。積極運用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等多種宣傳手段,多渠道加大對區“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宣傳報道,促進全社會廣泛參與,匯聚各方合力共同推進。組織開展“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相關培訓,提升各部門業務能力和水平。(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負責)
各鎮人民政府(高管會、辦事處)、區有關單位要明確責任領導、責任部門,根據工作要點結合實際提出具體措施,細化任務目標和進度安排,認真抓好落實。區政數局要加強督促指導,督導情況及時報告區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