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萊(梅州)橡膠制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一排排機械設備正在通過混合橡膠、碾壓、定型、硫化等步驟將原料制成輪胎,工人們在各自工位上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天然橡膠是輪胎生產的主要原料,在天然橡膠需求中,輪胎行業的需求占比超過80%。目前我國輪胎生產所需天然橡膠主要從東南亞國家進口。
“輪胎制造成本的50%來自天然橡膠,通過自貿協定關稅減讓政策,來自東南亞的天然橡膠進口關稅稅率由40%降為0,有力地幫助我們降低了生產成本。”卡萊(梅州)橡膠制品有限公司關務經理饒玲玲說。
出口成品輪胎在進口國同樣享受關稅減讓。“辦理原產地證書后我們出口的輪胎在進口國關稅稅率從普通稅率50%降為15%,一季度我們申領的輪胎出口原產地證書金額同比增長115%。原材料和成品一進一出,雙向減讓,大大提升了產品海外市場競爭力。”饒玲玲說。
為助力輪胎企業充分利用好原產地優惠政策,梅州海關實地走訪調研企業享惠不充分難處,“一對一”幫扶企業熟悉掌握RCEP項下享惠規則,制定專項享惠方案,靶向助力企業“惠中選惠”。
據饒玲玲介紹,綜合保稅區政策紅利也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有效助力。目前,該公司大部分進出口業務均在梅州綜合保稅區開展,生產材料進入綜合保稅區后可隨用隨取、享受進口保稅等政策優惠,幫助企業有效應對原材料市場行情波動、保障供應鏈穩定的同時企業資金使用也更加靈活。
“我們還突破固有思維模式,積極主動對接,為企業‘個性化’定制了物流、倉儲管理監管服務,加工產品入區后即可退稅,大大節約了物流時間和運輸成本。”梅州海關綜保區工作科科長郭向東介紹。
為保障輪胎出口跑出“加速度”,梅州海關針對AEO企業建立了“高級認證企業—企業協調員—業務部門”配合機制,快速響應企業訂單激增在政策信息不熟、船期不穩定等方面的難點、堵點,推動問題“直通快解”,保障出口輪胎快速通關。
數據顯示,今年1—3月,梅州海關監管輪胎出口2.3億元,同比增長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