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縣區成立梅縣區鱷魚嶂縣級
自然保護區評審意見
2019年4月17日,梅州市梅縣區農業農村局在梅縣豪生大酒店組織召開梅縣區鱷魚嶂縣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專家及縣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會議,對梅縣區鱷魚嶂縣級自然保護區成立進行了論證、審查、評審。與會代表和專家經聽取技術報告編制單位對總規說明和評議,形成評審意見如下:
一、基本情況
梅縣區鱷魚嶂縣級自然保護區(下稱“鱷魚嶂保護區”或“保護區”)位于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畬江鎮,葉田村、徑心村和赤嶺村三村交界處,保護區總面積為684.00hm2,地理坐標為:東經116°2 #39;56.7"-116°5 #39;31.3",北緯23°56 #39;19.6"- 23°58 #39;42.9"。保護區處于廣東四大山脈之一的蓮花山山脈中段,最高峰為鱷魚嶂,海拔972.8m,東北距離粵東第一高峰銅鼓嶂(1559.5m)約35km,東南距豐順縣縣城約25km,北距梅州市市區40km,西距廣州市約400km。保護區屬于“自然生態系統”類別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林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
二、建立理由
(一)2012年,由于梅縣鹿湖山縣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受到嚴重破壞,失去保護價值,按照《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自然保護區建立和調整管理規定的通知》(粵府函〔2017〕371號)的規定,2012年5月梅縣區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撤銷鹿湖山縣級自然保護區,由梅縣區農業農村局(原梅縣區林業局)在梅縣區畬江鎮新建一個不小于原來面積、不低于原來級別的自然保護區,梅縣區鱷魚嶂縣級自然保護區即為該新建立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684.00hm2。
(二)鱷魚嶂自然保護區位于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畬江鎮,葉田村、徑心村和赤嶺村三村交界處,山高林密、人跡罕至,區域內森林覆蓋率超過99%,原生的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森林植被占森林總面積90.69%,是研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演化的珍貴自然遺產,對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涵養水源和生態環境凈化均具有重要意義。保護區初步記錄有野生維管植物156科465屬911種,有珍稀瀕危野生植物6科15屬17種,包括金毛狗、蘇鐵蕨、樟、半楓荷等,初步記錄有陸生野生動物12目40科77種,有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1種、Ⅱ級重點保護動物3種等,可見保護區森林資源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動植物棲息的天然場所,也是重要的自然基因庫,其對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具有較重要的意義。保護區是廣東蓮花山山脈的中段,對蓮花山山脈各山峰、各自然保護地的串聯具有重要意義,是連接梅州、揭陽、汕尾、惠州等區域的重要生態廊道,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
(三)根據文獻資料查閱,保護區內群山環抱,林木蒼翠,溝谷縱橫,溪流遍布,構成了復雜多樣的地貌格局,為不同的植物生長和動物棲息繁殖提供了優越環境條件。保護區的設立主要是為了加強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人文景觀的保護和管理,充分發揮自然資源效益,維護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保護性較強、保護對象多樣、保護價值較高的森林生態系統類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的建設可對廣東省生態建設與管理的補充與完善,保護區具有集保護、管理、建設、監測、科普、示范推廣于一體的潛在能力。如設立自然保護區,調查研究保護區內森林生態系統自然地理條件、動植物本底資源等內容,可為林業生態建設提供基礎數據和技術參考;有利于保護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森林生態系統和梅江水源地,維護保護區的原始性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和改善生存環境,充分發揮生態公益林保護區的規范建設、高效保護、科學管理、生態監測的示范功能。
三、綜合評審意見
根據梅縣區縣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的代表和專家的評審意見,自然保護區建立申請材料內容完整,文本規范,符合有關規定和要求。評委會同意該自然保護區的建立。
梅州市梅縣區縣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代章)
2019年4月25日